確實,從《舌尖》叙述章丘鐵鍋故事的模式看來,這個外表樸實卻需要反複雕琢的器具,與中國官方近年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主旋律高度契合。
但換個角度看,此次“買鍋熱”似乎也說明,工匠精神如今已然構成品牌效應,甚至成了營銷手法。畢竟,從理性角度看,多少人真正需要這章丘鐵鍋?有網民就提醒,章丘鐵鍋比一般家用鍋重,且會生銹,并非人人適用。
更有章丘民衆撰文說,自己和同鄉只知道“章丘鐵匠”,從沒聽說“章丘鐵鍋”,質疑節目借由“工匠精神”概念進行炒作。
是“工匠精神”沾染了商業味?這本身并無不妥,畢竟工匠的操守信念及其產品的經濟效益,兩者并非零和游戲,但此次“買鍋熱”也讓人見識到,當工匠遇上網紅風潮,還是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煩惱。
關鍵在於,一些民衆欠缺理性的“買買買”消費心態,與工匠慢工出細貨的工作哲學,恐怕還是相抵觸的。畢竟,如果為應付暴增的需求而增產,犧牲掉的,恰恰是消費者看中的那一份細心、琢磨。
大媽大叔們漏夜排隊并沒有錯,更可說是對匠人藝術的支持,但隨後出現的抬價、翻墻搶鍋等亂象,不僅是不文明的消費陋習,更是對工匠精神的不尊重,無疑降低了工匠手下產品的格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