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應對洪水的一個關鍵是逆轉城市“海綿”結構流失的局面。最近幾十年來,馬來西亞的許多農田、公園、樹林和草地都變成了像公路、房屋、商業建築和停車場這樣的混凝土叢林。
全世界都贊賞中國在增加城市地區天然覆蓋物(或者說“海綿”結構)以抗擊洪水并加強水資源安全的行動。
英國《衛報》的報道稱,在上海臨港地區,街道用可以滲透雨水的材料鋪成,雨水花園裡有土壤和植物,建築物修建了綠色屋頂和水箱,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控制著水流。
同濟大學的教授李輝(音)說,首要的事情是保存或恢複天然水道,因為這是降低洪水威脅的自然之道。
這樣做需要多大的成本?到目前為止,這些城市的“海綿”項目獲得了超過12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中央政府提供的資金占到15%到20%,其餘則來自地方政府和私人開發商。
“海綿城市”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馬來西亞民衆准備迎接更多的洪災到來之際,政府應該認真研究這一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