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貧困的江西華屋村經大力扶貧,已經新房林立,煥然一新。(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
中評社香港12月18日電/世界1/3的人口生活在中國和印度,由於人口數量相近、經濟潛力及全球影響力相當,兩國常常被相提并論。最初,兩國在經濟增長和貧困程度方面幾乎一樣,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分野。
香港亞洲時報在綫12月17日載文《印中兩國的抗貧——“雙國記”》,文章說,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印度的人均GDP要更高,而當時中國農村收入水平上升很快。印度啓動反貧困改革是在90年代,只比中國晚10年。但印度卻未能達到同樣基准,而中國的改革在約25年前就已初顯成效。
中國扶貧成功的歷程始於1978年,當時北京采取市場改革與政府項目相結合的方式。事實證明,這套扶貧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此後從未倒退。中國增長的三個因素是制造業、大量投資和基礎設施革命。中國達到了中等程度的人均收入水平,給國家留下很大的增長空間。
由於目標簡單而適度,中國的減貧得以可能。首先,重點是實現可持續性,而非經濟高增長。其次,政府專門為扶貧推出各種計畫,并與公平發展政策相結合。第三,目標是實現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從而成就大規模減貧。
相比之下,印度也搞了政府項目和改革。但腐敗和政府管理不善一直是主要障礙,還有因政府頻繁更迭造成的延續性和責任感缺乏。更糟的是,失業率上升、貧富不均和極端貧困,印度經濟形勢如今在下行。《經濟與政治周刊》稱,印度當前的經濟發展和商業增長計畫失敗,貧困水平驟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