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這是該機構今年第三次上調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國際管理學教授彼得·威廉姆森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是其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因此他對中國經濟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長並不感到意外。
威廉姆森指出,今年6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1%,超出大多數國際預期,表明經濟增長的動力繼續向國內消費轉移,中國在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領域的領先地位對此有所幫助。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中國服務業同比增長7.7%,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4%,這些都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的好跡象。
中國目前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威廉姆森認為,這樣的改革在任何國家都不容易。他指出,改革要求精簡行政流程、優化公共服務和進行稅收改革,要求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效率。這些舉措已經開始在中國實施,並取得了不錯效果。他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期對中國的結構性改革表示讚賞,認為中國通過提高生產力和就業率來促進經濟增長取得了顯著成效。“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近期研發領域投入的增長需要繼續,也期待國民教育支出進一步增長”。
威廉姆森認為,中國不需要為地區和全球經濟的短期波動而分心,重要的是關注經濟長期發展。“我相信中國能夠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經濟體,同時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他指出,中國經濟已經從依賴出口轉向推動國內市場增長,並在逐步適應新常態。“再平衡並不可怕,但它確實需要規劃,也需要適應服務業發展的技能再培訓。中國的教育體系需要適應情況的發展,在現有基礎上找到新方法培養學生在新市場條件下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威廉姆森表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改革升級對英國來說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在“脫歐”進程不確定的當下。“英國需要重申與中國的夥伴關係,因為英中合作潛力巨大。”他認為,中國在拓展創新和開發製造流程方面的優勢可以與英國初創企業和大學的技術研發能力有效結合。在半導體設計、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和非技術領域,威廉姆森都看到了一些成功例子,他認為未來將會有更多機會。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威廉姆森認為,中國經濟未來要在世界經濟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有兩件事需要做:首先,繼續聚焦國內經濟發展,通過不斷提高生產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消費進一步增長;第二,通過深化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產率,開展設計、創新等高附加值活動,大力發展機器人、人工智能、互聯網及移動技術等新技術。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