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不丹被中印捲入地緣政治風暴
http://www.CRNTT.tw   2017-07-31 16:09:48
  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中國和印度兩國在邊界錫金段的洞朗高地對峙已接近一個月,這是一九六二年中印戰爭以來發生的最長時間的對峙,中印各自往前線增兵,一向平靜的喜瑪拉雅山脈正悄然成為全球緊張局勢的新前線。根據一九零六年的《中英藏印條約》,洞朗高地屬於中方領土,但二十世紀初時各國地圖技術參差,加上不丹要到一九七六年才準備解決和周邊國家的邊界問題,關於洞朗高地中、不兩國所佔比例,兩國一直處於友好談判中,和印度並無關係。此次軍事對峙嚴重性,在於印度直接越界至中方實際控制地段,在國際法上可以視為侵略。

  這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高地,意外地再次揭起中國、印度和不丹三國的地緣政治角力,以及相互糾纏的歷史。一九四七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繼承英國對不丹之絕對影響力,在一九四九年八月八日更和不丹簽定和平友好條約,為印、不雙邊關係的基礎。協議當中第二條最具爭議,規定不丹需要接受印度指導其外交政策 (guided by the advice of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 regard to its external relations)。二零零七年不丹改為君主立憲制,印度示好,對條約進行修改。根據新條約,不丹可以自主決定外交事務,但同時附加一個條件:不丹所為不能損害印度的戰略利益及印度每年經濟上支援不丹,因此印度對不丹的影響力依然無處不在。即使不丹是世外桃源,在中印之間的地緣位置就註定了它不能逃避大國政治角力的漩渦。

  不丹地緣位置重要性在於它位於東印度和西印度之間,緊靠著被稱為咽喉地帶(chicken's neck )的西里古里走廊。西里古里走廊是一條狹窄的帶狀領土,連通著印度和其東北部諸邦,該走廊長約二十二公里,最窄的地方僅寬二十二點五公里。走廊的東出口的北側,與不丹王國毗鄰,是連接尼泊爾、孟加拉國及印度的大吉嶺縣、大吉嶺山、錫金的戰略要害。洞朗地區距西里古里走廊約幾十公里,不丹也恰好處於向南“俯瞰”該走廊的位置。印媒經常稱,印度最擔心的就是若中印發生衝突,中國會出兵切斷該走廊。印度這次越界正因為中國在洞朗高地修建公路,公路建成後,便可運送輕型坦克及軍事裝備至西里古里走廊,猶如一枝刺針深深插在印度的咽喉。

  正因為不丹地緣戰略位置如此重要,六十年代末開始至整個七十年代期間,印度政府一直嘗試與中國當局就“中不國界劃分問題”展開談判,惟中國當局拒絕有關建議,理由是不丹作為一獨立王國應為自身利益爭取並直接與中方談判。中不雙方的國界談判在八十年代展開,至今雙方已在友好姿態下進行二十四次會談,成果豐碩,爭議領土從一千一百二十八平方公里土地銳減至二百六十九平方公里,在一九八八年雙方更簽定意義非凡的和平共處五原則,只要餘下的爭議領土解決,中國和不丹正式建交就只是時間問題。印度卻百般阻撓中不關係正常化,這次洞朗高地之爭,就是印度意圖在中不下一輪邊界談判之前製造麻煩和模糊化洞朗中方實際控制地段的主權。

  印度當局視不丹國境為其戰略利益的棋子,堅持要求不丹向中國索取其於《中英藏印條約》會談中不能得到的洞朗高地大部分。《印度斯坦時報》更發表評論文章稱,“印度不能拋棄自己的盟友”,稱放棄不丹不利於印度成為區域領袖的追求。那不丹社會又是怎麼想的呢?不丹出現兩種聲音,一派認為中國單方面“侵佔”不丹領土,一派則認為不丹作為主權國家不能“被代表” ,即使有領土爭議,亦只應由中不雙方單獨解決。《不丹人》(Bhutanese)編輯田桑林桑 (Tenzing Lamsang)連續發表多篇評論,指責中國侵佔不丹領土。前《不丹時報》總編旺查辛格(Wngcha Sngey) 就撰文反駁,則表達了不再受印度控制的意願,指印度借不丹之名和中國爭奪領土,損害了不丹主權。他們連日來的筆戰某程度反映不丹社會在中印兩大國夾縫生存的壓力以及“親印”還是“親中”的兩難選擇。

  印度對不丹的高壓控制,把在一九七一年已加入聯合國的不丹當成附庸國的行徑是開歷史倒車,在不丹民間惹來越來越多反感。印度對身為主權國家的不丹干涉內政於近年最明顯例子莫過於印度二零一三年干預不丹選舉。不丹第一任首相吉格梅.廷萊(Lyonpo Jigme Yoser Thinley)一直意圖拓展不丹的國際活動空間,更在二零一二年在巴西參加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時曾短暫會見中國時任總理溫家寶,印度後來從中國媒體報道得知事件後極為不快,就在二零一三年不丹大選前,印度宣布停止對不丹的家用煤氣和柴油補貼,以表達對吉格梅.廷萊“親近中國”的不滿。不丹人民自然能心領神會印度的政治信號,加上吉格梅.廷萊政績一般,反對黨人民民主黨如印度所願勝出,吉格梅.廷萊下台。這次事件令不丹民眾深刻認識到,對任何國家的過度依賴,都是在斷送自己的自主權。

  其實,印度與中國曾是親密戰友,同為不結盟運動的領頭者,印度國父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更與周恩來曾於“萬隆會議”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改寫國際政治版圖,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得道德高地。後來,中印卻反目成仇,正是因藏南問題爆發了一九六二年中印戰爭,此戰中國獲勝,卻成了印度的心病,印度的自尊深深被中國刺痛,以後一直以中國為假想敵,以實踐國父尼赫魯於《印度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India)中的名句“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的大國夢,最近的戰爭危機就是這種“大國意識”的最新體現,繼而使南亞次大陸再度處於戰爭邊緣,而每當中印兩國發生衝突時,不丹就無可避免成中印地緣政治角力的暴風眼。

  (轉載自亞洲周刊,作者為雄學琛)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