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將肩負更大海洋治理擔當
http://www.CRNTT.tw   2017-07-20 09:41:48
資料圖:海南海事局“海巡21”與“海巡1103”船舶編隊從三亞啟航,開赴西沙海域。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中國是地球上海岸綫最長的國家之一。過去30年裡,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都位於東南沿海,而現在,決策者更是把目光投向了藍色的大海。

  英國《金融時報》7月18日載文《中國海洋戰略的眼下與遠方》,文章說,2017年5月,中國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的海洋戰略和生態治理思路,這是海洋重要性提升最直接的標志之一。中國的沿海省份和城市已經開始專門為了海洋發展而編寫五年規劃。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到2010年,包括海洋漁業、海運等在內的海洋經濟占全國經濟總量的十分之一,但在沿海11省占比卻高達近六分之一。而在這些規劃中,諸如“建設海洋強國”、“保護海洋權益”、“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等概念也一一登場,顯示出海洋的重要性已經獲得了官方話語體系的承認。

海洋“十三五”更重生態治理


  2012年9月,第一部全國性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出台,海洋經濟重要性的提升開始引人關注,同樣引人關注的還有中國政府對近海環境退化的擔憂。此前多年,由於沿海濕地開發、入海河流污染等原因,中國近海環境質量持續惡化。中國將海水水質分為四類,其中只有一類和二類海水適合人體接觸,比四類還差的海水已經是沒有用的臟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嚴重污染海域面積(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直到2016年仍在12%到17%間波動。除了海洋污染,過度捕撈也導致近海漁業資源大幅減少,許多傳統漁場消失。

  比之“十二五”規劃,海洋“十三五”規劃更重視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新規劃明確提出“加強海洋環境綜合治理”,“綜合”意味著今後陸地經濟活動也將越來越多地受到海洋環境容量的制約。此外,海洋“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要從2004年的50%提升到70%,大陸自然岸綫(指未經過圍填海、人工岸堤建設等破壞的岸綫)保有率大於35%。而這兩項量化目標是整個規劃中僅有的約束性目標,將與官員政績掛鈎,而且這也是海洋“十二五”規劃中所沒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也將浮出水面,例如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近岸海域水質評估考核、海上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這顯示出中國政府治理近海環境的決心。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