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二:中國將“老”汽車界牢牢與自己捆綁在一起
中國汽車市場由三大群體組成:進口品牌、合資廠商和本土制造商。中國人通過巧妙的戰略使自己從合作中獲益。
進口品牌:賓利、保時捷和法拉利等豪華車制造商還沒有在中國自產。由於高進口稅的原因,這些車在中國的價格幾乎是歐洲的兩倍。盡管如此購買者仍然不少。
合資企業:想在中國生產就只能與當地企業合作。國家控制下的合資企業(例如上海通用、一汽大衆)有多種下屬品牌,此外這也使得很多西方車型可以在華生產(例如寶馬3系、奔馳A系和大衆帕薩特等)。通過這種合作,中國不僅獲得了利潤也獲得了技術。
長城、比亞迪和吉利等本土生產商在技術和設計方面只比西方或日本競爭對手落後一點點。
原因三:中國汽車行業有出口潛力
令中國人在歐洲碰了一鼻子灰的著名的失敗案例(陸風、雙匯CEO、華晨BS4和BS6)已經成為歷史。目前的擴張更為謹慎,但也更加聰明。
除單個市場(如意大利、希臘或東歐)外,中國人選擇先不進入歐盟。相反,中國人在非洲國家(例如南非、肯尼亞)、南美和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站穩腳跟。中國人甚至已經在古巴立足。除皮卡和越野車外,銷售的主要是微型車和緊凑型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