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不久前筆者與中國學者、智庫和決策者進行交流,探討的問題是,中國的太空抱負是否正從追求聲望轉變為太空領域的經濟開發。
香港亞洲時報1月23日載文《中國的太空目標,追求聲望還是追求經濟紅利?》,文章說,安全和國際關系專家往往對中國太空科學家和決策者提出的利用太空資源的目標持悲觀看法。許多人說,中國在太空并非領先的創新者,而只是美國太空活動的“追隨者”。提升國家聲望和國際地位仍將是(中國太空活動的)主要驅動因素。
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學者專家)則強調,長遠而言中國會大力投資於太空資源,將其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的一部分。他們認為,中國需要資源維持經濟發展,從而不得不看向外太空。
探討呈現出5個主要話題。
一、中國學者把太空視為“全球公域”,或是人類共同財產。因此,北京很重視合作框架。中國專家認為,目前沒有規範太空活動的框架,各國對圍繞太空資源衝突如何解決也缺乏廣泛共識。
二、對美國的太空活動,中國患有“脆弱性情結”。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美國太空活動威脅中國,中國的軍事太空活動是針對美方的被動反應,是防禦性的。
三、中國專家普遍希望與美國進行合作。有趣的是,他們認為美方禁令反而對中國的太空目標產生了正面影響。缺少與美國的高科技合作,反而鼓勵了中國本土太空能力建設和專業知識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