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孝義市西辛莊鎮太子裡村的100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一角(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 |
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電/當我2011年最初搬到江蘇省蘇州市時,中國才開始實施在此後20年裡每年建設20個城市的計畫。因此,2011年至2013年這3年中國消耗的混凝土比美國整個20世紀用掉的混凝土都多。
美國《國際財經日報》10月19日載文《中國正把自己變成一個生態動力室——我們應向其學習》,文章說,類似這樣的統計數據意味著西方仍然存在一種流行觀念,認為中國的城鎮化努力只是換來更多混凝土、更多碳排放、更多汽車、更多擁堵和更多消耗的空白支票。這些受到指責的方面有許多確實如此,但這些不一定都是消極因素,除非你傾向讓中國返回過去的貧困狀態。
盡管具有許多負面後果,但與人類歷史上任何其他地方相比,中國迅猛發展的益處以更快的速度改變了更多人的人生機遇。事實上,據稱本世紀中國的發展戰略已讓4億人擺脫貧困,這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得以實現的唯一原因。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已經讓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人口轉化為城市居民,并計畫未來15年將等量人口轉化成城市居民。這是一件“好事”。
遺憾的是,對中國發展的環境批評傾向遵循一種通常由西方可持續發展行業從業者提出的熟悉老調子。在西方已經享受了由煤炭驅動的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回報之後,西方許多人現在傾向主張對欠發達國家施加限制,以減少某些不可持續的做法。他們希望防止這些國家犯下“我們曾犯下的同樣錯誤”。
但中國越來越有實力駁斥這些生態方面的批評。畢竟中國是太陽能電池板的最大生產國,也是風能方面的全球領袖,而三峽大壩是迄今建造的所有類型發電設施中規模最大的。那些閱讀西方環境保護主義文件的人士可能感到困惑,但中國確實正從一個在環保方面位次很低的國家變成一個生態動力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