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的努力并非無往不勝,但確實斬獲頗多。僅以非洲大陸為例,現在半個非洲大陸信仰伊斯蘭教,半個大陸信仰基督教。非洲54個國家,使用法語(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的26個,使用英語的25個,使用葡語的六個,使用西班牙語的一個,使用德語的一個,使用意大利語的一個。有些非洲國家,如喀麥隆和赤道幾內亞,同時使用多種外來語。現在非洲54個國家中,除了斯威士蘭、厄立特裡亞以外,其他國家都建立了至少名義上的多黨民主制度。雖然一些非洲國家只有民主之“殼”而無民主之“實”,但人權、民主、自由和良治等理念已為非盟及多數非洲國家所接受,這是不爭的事實。
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鬆添先生曾講過,中非關系最大的問題是彼此不了解。他主要講的是中非之間在傳媒和語言文化領域的交往不够充分,認為中國對非洲輿論的影響很有限。我認為,在非洲更深層次的文化、制度和觀念世界裡,中國更是明顯處於“缺位”和“失語”的狀態。所以,我一直在呼籲中非關系應該盡快實現轉型升級,由政治互助、經貿合作走向更高形態的人文、觀念、制度和治理經驗層面的交流和互鑒。
中國并不需要學習歐美的做法,因為它們的全球霸業大多包含著流血,即便是世界範圍內的“傳道授業”也大多充滿了脅迫和傲慢,這些理應受到批判。但它們也給了中國重要啓示:價值觀才是外交的靈魂。
長期以來,中國外交主要是一種“民生外交”。中國一直致力於鞏固與其他國家的共同利益,一直強調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中國一直推動對外貿易、投資并努力踐行力所能及的對外援助。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民生外交”要比歐美國家的“民主外交”或“價值觀外交”更為優越,也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要。但西方人或許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爭取他國民衆的民心更重要,并對其政策的長遠成效充滿信心。
歷史告訴我們,世界大國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接受乃至尊重,不僅僅因為它為世界提供了貿易機會、發展援助和物質產品,還在於它能够創造出他人能够理解甚至認同的新制度、新觀念、新模式以及富有吸引力的價值觀念。毫不誇張地講,中國外交能否具有更為明確、更為系統、更有吸引力的核心價值觀,將是中國能否在大國成長道路上更趨成熟的重要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