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於越南前江省的龍江工業園,中資企業方正電機公司員工在車間內工作。龍江工業園是中國浙江省“一帶一路”重點建設項目。(資料圖片) |
中評社香港1月6日電/隨著2016年的到來,一場歷史性的發展模式——即促進經濟增長的策略——之爭正在上演,一方是中國,另一方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這種競爭基本上不著痕跡,但其結果將決定歐亞大陸大多數人今後數十年的命運。
新加坡《海峽時報》12月30日載文《出口中國模式》,文章說,多數西方人都意識到中國的增速已大幅放緩,從近幾十年年均10%以上的增速降至現在的7%左右(甚至還可能進一步下滑)。中國領導層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想方設法加快增長模式的轉變,由出口導向、破壞環境的制造業增長模式轉向以國內消費與服務為基礎的增長模式。
不過,中國的算盤中還有濃墨重彩的對外部分。2013年,習近平宣布了一項大規模倡議,名為“一帶一路”,這個計畫將令歐亞大陸的經濟核心發生改變。“一帶”計畫是從中國西部修建鐵路綫,穿越中亞繼而進入歐洲、中東和南亞。而“一路”計畫則是修建港口等設施,擴大連接東亞的海運貿易網絡。
實際上,“一帶一路”倡議標志著中國的政策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有史以來首次在設法向其他國家出口自己的發展模式。中國這次做的不是開采原材料,而是設法將自己的重工業轉移到欠發達國家,讓這些國家富裕起來,同時促進這些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
中國的發展模式與西方目前流行的發展模式不同。中國發展模式的根基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道路、港口、電力和機場。美國經濟學家對這種“築巢引鳳”的路徑深惡痛絕,他們的理由是,當政府參與度如此之高時就不免出現腐敗以及假公濟私的行為。相比之下,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發展策略一直側重對公共衛生、婦女權利、公民社會以及反腐措施的大規模投資。
西方的這些目標固然令人稱道,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國家僅憑向這些領域投資就走向富裕。公共衛生的確是持續增長的重要背景條件;但如果一個診所沒有可靠的電力供應和清潔的水源,或沒有良好的交通條件,也不會發揮多大作用。中國以基礎設施為基礎的策略在本國已顯現出非凡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