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先後三提屠呦呦?
http://www.CRNTT.tw   2016-01-03 21:36:23
  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回答“下一個屠呦呦在哪裡”的問題,就需要反思當下我國與日本的學術科研管理體制有哪些差距,而不是僅僅看是不是實現了“零突破”這個簡單的小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發表了2016年新年賀詞稱,屠呦呦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見人民日報2016年1月1日)。細心的人們發現,從2015年11月以來,習近平已先後三提屠呦呦。

  在2015年12月22日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向長期奮戰在中醫藥戰綫的同志們致以誠摯問候。習近平在信中指出,60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在科學研究、醫療服務、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員為代表的一代代中醫人才,辛勤耕耘,屢建功勛,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見新華網2015年12月22日)。

  此前的11月5日在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在越南共產黨機關報同時也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人民報》發表題為《攜手開創中越關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提到,今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中國為支援越南而開展的抗瘧疾藥物研究。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至今仍然在兩國民衆中廣為傳頌(見新華網2015年11月10日)。

  中國英模人物像雨後春笋般湧現,習總書記為何在不到二個月內三提屠呦呦?

  2015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表演講中回顧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到了中國中醫學和相關古典書籍。屠呦呦說,當年面臨研究困境時,她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這啓發了她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從此才取得研究的關鍵性突破。屠呦呦又說,關於青蒿入藥,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制便覽》、《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然而,古籍雖多,確都沒有明確青蒿的植物分類品種(見環球網2015年12月12日)。可見,屠呦呦對中國古典醫學著作不僅廣泛了解,而且通曉其精髓。這說明,屠呦呦能發明青蒿素不僅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且鑽研中國古典醫學著作。

  屠呦呦獲得諾獎後,面對記者惜言如金,“就這點兒事,到現在都幾十年了”,“我確實沒什麼好講的,科研成果是大家幾十年努力的成果”,何其低調。屠呦呦在演講中既介紹了自己在研制青蒿素中的作用和貢獻,也介紹了中國科學家團隊的集體智慧和功績,并把青蒿素的成功研發總結成了四條經驗: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准備;信息收集、准確解析是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整篇演講既體現了中國科學工作者不避艱辛、百折不撓、精益求精、不辱使命的敬業精神和風貌,又體了現社會主義科技隊伍團結合作、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協調攻關的舉國科研體制的無比優越性,書寫了一段中華科技創新的傳奇。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