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深圳街頭的鄧小平畫像。 |
中評社香港12月18日電/人們動輒想象中國經濟列車脫軌。14年前筆者初來亞洲時,日本經濟總量是中國的3倍。當時,許多日本人就是那樣預言的。他們認為,中國體制肯定不堪內部矛盾的重負而土崩瓦解。
英國《金融時報》12月16日載文《祝賀有缺陷、火熱的中國的崛起》,文章說,畢竟,中國經濟是國家管理的,容易資本配置不合理和依賴浪費性投資。粗略算來,中國經濟雖然實現了驚人增長,但也污染了空氣和水。這些分析都沒錯。但得出內在壓力將導致中國社會動蕩和體制崩潰的結論純屬一廂情願。
它低估了中國共產黨大幅改善數億人生活水平的成就。它也低估了愛國主義話語——經歷百年屈辱後,中國終於“站起來了”——的力量。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在某些方面越來越強。中國經濟規模現在是日本的兩倍多,若按購買力平價來算,甚至超過美國。
中國崛起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事,將產生深刻影響,把全球重心從西方拉向東方。經濟上,它改變了從安哥拉到澳大利亞的很多原材料出產國的前景。政治上,它改變了幾乎每個國家的籌畫。美國轉向亞太的同時,其外交官要考慮對日本和台灣等繼續提供無條件安全保障的可行性。英國受到商業和實力的吸引,不顧華盛頓的反對加入一家中國發起成立的銀行。
中國崛起雖然會帶來風險,但仍要祝賀。戰後日本向世界證明,繁榮和現代不是白人的專利。中國則向世人展示,日本的成功能進行更大規模的效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