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資本賬戶開放,討論很多,觀點的分歧也比較大。一部分觀點強調順序問題,就是先內後外,先改革利率、匯率,再開放資本賬戶。也有一種觀點強調要協調發展。我認為對次序不能做教條主義的解讀,協調也只是一個理想的描述,更准確的說法可歸納為“小步交叉,相機抉擇,守住底綫”。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都是漸進的,小步推進的,從理論上或實踐上很難說每一步應該誰先誰後,更多的是要根據需要和現實狀況來選擇;底綫是指資本賬戶的完全開放要在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基本完成之後。
資本市場需要雙向開放。現在QFII額度已經有所增加,審批的條件也可以進一步放寬。QDII 2已經允許在上海自貿區進行試點,希望這個試點能够加快推進。現在除了滬港通以外,馬上又要開深港通,滬倫通也在進行可行性研究。這些都是有控制的開放。那麼,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在上交所開國際板?盡管這個設想三、四年前曾提出過,由於種種原因而半途而廢。我覺得現在是時候重新考慮國際板了。因為隨著人民幣進入SDR籃子,國外對人民幣資產的要求會增加,除了我們已經對各國央行、國際金融機構和主權財富基金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化有利外,開設國際板同樣對人民幣國際化有好處。因為國外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是多樣化的,穩健的資金偏好債券市場,而追求較高收益的資金則更傾向於通過QFII投資國內股票市場,或者投資於國際板。而國外對於在國際板上市的企業會比對中國企業更加熟悉,從而增加其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
對於最近比較熱議的監管體制改革,總的看法是隨著金融混業經營的傾向日趨明顯,過去的分業監管確實需要做必要的調整,否則的話,類似於這次股災的情況還會出現,而股災的出現以及應對它的措施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國外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國存在政策信任度(policy credibility)的問題。因而,監管體制改革將會減少或消除這些負面的影響,有助於增加國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信心,從而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更加平坦。
上述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都會遇到很多問題,政府也必將采取各種手段和措施。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有關部門要與國內外研究者、投資者進行有效、及時的溝通。這一次匯率改革以後,國際反響之所以如此強烈,固然與他們未能真正理解匯改的意義分不開,同時,與有關部門的溝通過於粗糙和不够及時也有很大的關系。有關部門籠統地說這是一次市場化改革是不够的。因為本次匯率改革僅僅是中間價的改革,不是取消外匯幹預。而國外投資者很容易把市場化改革理解為減少外匯幹預,因而對於後來央行幹預外匯市場很不理解。
最後,放眼全球,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所有儲備貨幣國家都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而且只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管這個中心是否同時是該國的政治中心。拿中國來說,既然從鄧小平開始,經過十四大決議,一直到2009年國務院文件都把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為一個國家戰略。既然如此,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堅定地執行,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鼓勵各種金融要素向上海集聚。特別是當前國有金融機構仍占很大比重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有能力使這些金融機構的總部或第二總部集聚到上海。這樣,不僅有助於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對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有利,而且也是人民幣真正成為國際貨幣必不可少的要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