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與歐洲關系的“新中之新”
http://www.CRNTT.tw   2015-11-27 08:50:44
2015年11月24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共同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李克強主持會晤。歐盟、奧地利、希臘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派代表作為觀察員與會。
  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相比起中美最近在南中國海上差點劍拔弩張,中歐關系眼下高潮迭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結束訪英旅程,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近期相續訪華。對此,輿論和學界多關注中國和歐洲在經貿、科技、人文、全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應對難民危機等諸多領域的雙邊合作將進一步升級,也就是認為中歐關系發展彼此互利、各有所需。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26日載文《中國與歐洲關系的“新中之新”》,文章說,其實,還有一個新的現象不應被忽略,那就是英國和德國在看待中國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上,有了更為積極的態度。如果說中歐關系眼下在經貿等領域又有許多新的進展,那麼這一點就堪稱是“新中之新”。

  比如,中英兩國發布的聯合宣言中明確:“雙方願根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則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基於這種精神,雙方認同彼此對自身政治體制、發展道路、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重視。”這說明英國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正視中國政治體制、發展道路對於中國成功的重要性,因而對中國的堅持表示“認同”。

  而默克爾在訪華期間主動談到,看到中國的戰略建立在長遠的規劃之上。“歐洲的選舉任期比較短,是以短期想法為主,還是應該建立起長期的思維。”作為一個出身東德、曾對那時的東歐社會主義制度有切身體會的政治家,默克爾現在對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模式下,善於建立長遠戰略規劃不斷取得成功,給予某種程度的肯定,而對西方的選舉制度過於重視選票,導致治國理政目光短淺等弊端有所反思,這意味深長。

  事實上,中國發起倡議成立亞投行,50多個國家雲起響應,其中就涵蓋了除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包括英、法、德等歐洲核心國家,這不只是表明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同時也表明了國際社會、包括許多主要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制度、道路和模式越來越具信心,至少是某種程度上的認可,畢竟,中國在這種制度、道路和模式下取得了長期的成功,鞏固了國家的穩定,提升了國家的實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是個客觀事實。

  西方學界也在出現變化,例如,曾經以“歷史終結論”而名噪一時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直言美國政體的諸多弊端,警示了“政治衰敗”的風險,同時對中國的發展開始出現更多積極的評價,例如他認為說中國集權的人是不懂中國歷史,事實上中國是第一個發展出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說的現代國家的地方,并且在國家能力、法治和民主問責等作為成功的、機能正常的政治體系的三要素中,中國至少在國家能力上勝過美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