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重要的教訓在於日本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1989年12月,日經股指觸及38915.87點的峰值,但隨後大幅下跌,在接下來的兩年裡跌幅高達60%。日本官僚最初以為這只是臨時性的下跌,因此沒有要求銀行重新定價它們投資或貸款的價值。但接下來隨著價格不斷下跌,日本政府試圖提振資產價格,有時采取公開的購股舉措,但通常是通過更為隱秘的幹預措施(銀行持續滾轉壞賬,大公司持續相互支撑股價)。
這些舉措取得了效果,不過只是暫時的。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股價似乎在較低水平企穩。但在1997年有消息傳出銀行擁有大量未確認虧損(後來總數達到近1萬億美元)的時候,金融危機爆發了,資產價格暴跌。到了那時,金融體系也深受信任嚴重匱乏的困擾。
在持續10年基本上徒勞的幹預之後,投資者不再相信日本官僚真像二戰後幾十年裡貌似的那麼無所不能。但他們也對“市場”價格沒有多大信心,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些是得到扶持的價格。日本因此陷入困境:曾經支持資產價值的傳統信心支柱崩塌,但沒有其他支柱可以代替它們。
沒有人真正知道資產的“清算價格”(交易員喜歡說的術語),也就是如果市場不受幹預的話,價格將會下跌多少。投資者感到憂心忡忡,擔心可能曝出再次壓低價格的壞消息。
或許中國將不會重蹈日本覆轍;一些官員肯定似乎熱衷於嘗試。但就現在而言,兩者的歷史相似性十分突出。今年夏季,中國政府動用約2000億美元購股,現在它正設法威逼投資者以阻止他們拋售股票。然而市場距今年最高點已下跌大約40%。市場逐漸不再相信官僚有能力兜底價格,但投資者對市場機制的信任也遭到削弱。
換言之,人們最好還是希望中國政府能够隔海東望,記取日本的教訓:在沒有人知道如何確立價值、沒有任何清算價格的時候,局面有可能多麼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