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德國“武備荒弛”多年,重拾“硬安全”並不容易。德國聯邦國防軍兵力從1990年的50萬人縮減至2022年的約26萬人,衹有約3/4的主要武器系統可投入使用,60%的直升機不能執飛,潛艇無法起航。2022年以來,德國將大量武器裝備援助烏克蘭,本國部隊甚至面臨庫存不足風險。同時,德國國防合同推進受繁冗採購政策掣肘,大型軍備項目平均審批周期長達50個月,最長高達12年。
其次,德國軍費開支達標面臨財政約束。從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造勢至今,《戰略》才姗姗來遲,很大程度上表明德國執政黨在安全政策方面達成最大公約數之不易,其中最大爭議點之一就是花多少錢辦多少事。據統計,2022年德國國防開支為578億美元,以世界銀行2022年公布的德國GDP計算,達到北約防務開支標準需852億美元。受通脹等因素影響,德國增加的財政開支用於防務領域的資金十分有限。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承認,《戰略》給出的國防支出承諾需要新的融資,但無法給出成本預測。
最重要的是,《戰略》的出台,標誌著德國國家安全將不再主要依托對話協商等和平方式,而是更加依賴武力威懾、軍事同盟。這種做法能否真正獲得安全保障,仍是未知數。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