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調發展在新發展理念的“天平”中起著重要的“砝碼”作用。 |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電/任何事物都存在複雜矛盾,經濟發展過程更是如此。協調經濟生活中的各種複雜矛盾、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目標。在社會經濟複雜的矛盾運動中,實現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要的理論主張,中國共產黨人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經濟日報發表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謝地文章表示,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實際出發,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戰略,體現了我們黨對協調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逐步形成了協調發展的科學理論,並成為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尺。
協調發展是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規律的客觀要求
文章稱,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在構想未來社會更合理的社會經濟制度過程中,曾提出了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經濟有序運行、協調發展的可能路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規律。這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協調發展問題的一種前瞻性思考。
馬克思發現,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資本主義,一方面賦予了市場經濟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帶來了市場經濟的空前弊端和破壞力。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集中表現在勞動資本對立、貧富兩極分化、生產相對過剩、發展盲目性、經濟虛擬化、生態危機、世界市場扭曲等許多方面。但最大的弊端,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症結正是在於,對生產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識的社會調節。
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擴大了這一基本矛盾,並集中表現為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也使得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要求只能通過同一行業內部以及不同行業之間的盲目競爭,即“試錯——改錯”循環的方式來實現,並使生產相對過剩成為經濟運行的常態,而從“錯配”到“正配”,背後起作用的主要是市場機制自發調節。據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設想“未來社會”應該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
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社會,人們將結成“自由人的聯合體”,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將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而在這個所謂的自由人聯合體中,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畫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比例。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恩格斯則認為,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並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於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的有用的性質是如何不同,從一開始就直接成為社會勞動。那時,一個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經過迂回的途徑加以確定,用它們自然的、最恰當的、絕對的尺度——時間來表現這些勞動量。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由於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的發展處在人們直接的控制之下,因此,整個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都是簡單明了的。
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境下,面對複雜的社會經濟矛盾,從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入手進行協調的必要性是客觀存在的。總的來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來化解是消極的協調,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有計畫按比例分配勞動則是積極的協調。
協調發展是黨領導經濟工作一貫的方針政策
文章介紹,新中國成立以後,面對一窮二白的現狀,如何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即有效地配置資源)、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是一個迫切需要回答的課題。由於缺乏經驗,通過借鑒前蘇聯的發展模式,中國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計畫經濟體制對於加快工業化進程、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但隨著時間推移,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逐步暴露出一系列弊病。鑒於這種情況,毛澤東同志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推動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許多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寶貴思想,如: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統籌兼顧、適當安排,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係,注意綜合平衡;要實行中央與地方並舉,充分發揮兩個積極性;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促進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使各方各得其所;建設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中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等等。這些觀點,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又緊密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協調發展的寶貴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黨對協調發展的理論探索與政策實踐是在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展開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於改革的路徑設計符合實際。立足當時中國的發展實際,我們採取了漸進式改革的方式,主要採取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整體協調與局部改革相結合、雙軌過渡與增量先行相結合、體制內改革與體制外推進相結合、改革與開放相結合、目標與過程相結合等舉措,走出一條成功的轉型之路。
二是關於效率和公平的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問題,指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之後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對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係進行了重要論述和部署。經過漸進式的調整,效率和公平關係逐步釐清,收入分配制度漸趨合理。
三是關於協調發展的論述和措施更為豐富。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續問題不斷積累。從這一階段性特征出發,黨中央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關於協調發展的論述和措施更為豐富。
在總結歷史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在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許多關於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戰略。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就提出了統籌兼顧、學會“彈鋼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說:“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互相配合。黨委要抓緊中心工作,又要圍繞中心工作而同時開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們現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軍、各部門的工作,都要照顧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問題而把別的丟掉。凡是有問題的地方都要點一下,這個方法我們一定要學會。”《論十大關係》是毛澤東運用普遍聯繫觀點闡述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典範。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改革開放後,鄧小平針對新時期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在改革開放不同時期,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江澤民提出了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處理好12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係。胡錦濤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後來我們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對協調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在解決中國發展問題上的方法論意義。
協調發展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標準
文章分析,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應地,中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其中,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是指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推動技術、產品、質量、管理和體制的創新,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質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不斷升級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增強發展的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即堅持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協調各方,才能實現生產和需要之間的動態平衡,提升經濟運行整體效率,增強發展的協調性;綠色成為普遍形態,即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即堅持開放發展,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才能提高內外發展的聯動性,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發展中國,造福世界,增強發展的包容性;共享成為根本目的,即堅持共享發展,才能把提高效率同促進公平相結合,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增強發展的公平性。
之所以說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和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是因為協調發展彰顯了發展的規律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協調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行業在其特定發展時期既有發展優勢、也存在制約因素,在發展思路上既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又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兩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實現高水平發展”“協調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強調協調發展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更注重發展機會公平、更注重資源配置均衡”“協調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後勁”“從當前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我們要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之所以說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和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還因為協調發展在新發展理念的“天平”中起著重要的“砝碼”作用。如果說,新發展理念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協調發展就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一把尺子。事實上,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過程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實踐形態都與協調發展息息相關。比如,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並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再比如,綠色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也就是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重在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再看開放發展,一方面,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另一方面,開放發展的核心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的問題,即協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關係,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核心問題是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協調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係,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