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華裔作家:吃美國食物變不成“美國人”
http://www.CRNTT.tw   2017-04-16 13:52:18
  中評社香港4月16日電/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月13日刊登華裔移民作家莉薩(Lisa Ko)的《“白人的”飲食對華裔移民孩子意味著什麼?》一文,文章記述了麗薩對於西餐和美國文化的思考,文章摘編如下:

  叔叔在新澤西唯一一家像樣的中國餐館內隔著桌子指著我說道,“莉薩喜歡漢堡,對吧?”

  我回答是或者不是都無關緊要,我是這個家族中出生在美國的第一個成員,所以這個決定老早就有人替我做了,他們料想我會背棄中國飲食而喜好美國食品——而我後來的確這樣。

  我的父母是來自菲律賓的華人移民,他們並沒有被同化。當我和兄弟姐妹們央求著要吃大力水手炸雞而非鹹魚時,父親會搖著頭說:“你們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1986年,我10歲,我們家正奔跑在成為十足的美國人的快車道上,我們的早餐是一大塊微波加熱的“薩拉-李牌”冷凍磅蛋糕,還有撕掉斯塑料包裝後的玉米粒、土豆泥和奶油朱古力塊,零食是用微波爐加熱法式面包披薩,我們會吃薯片,還有直接從罐子取出的檸檬茶粉。

  在《1965年移民與國籍法》允許更多非歐洲人移民到美國之前,我的父母經歷了戰爭和獨裁統治。因為在童年嘗盡艱辛,他們出於過度補償的心理——同時伴隨一種負罪感——任由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我被鼓勵同化,卻也因此被指責。

  由於父母是在曾為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出生和長大,所以他們對美國食物和文化並不陌生。我母親很會做飯,但能負擔得起和享用美國方便食品,即美式富足,是能讓我們感覺自己躋身中產階級的方式。

  對他們來說,“美國的”往往等同於“白人的”,但我的白人朋友們吃的根本不是電視廣告中的食物。他們在家裡吃無糖蘋果醬、烤雞胸肉和芹菜。偶爾才會從真正的餅幹罐裡拿一塊燕麥餅幹。在我的中學食堂裡,其他孩子吃花生果醬三明治和蘋果的時候,我在盡情享用塞滿了美國幹酪的熱狗。遇到餐廳菜單上有中餐的時候,端上來的往往是一份我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濕乎乎的面條狀東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