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江歌被害案”何以成為“江歌劉鑫案”?
http://www.CRNTT.tw   2017-11-16 00:05:29
 
  汹湧的民意在此噴發——當殺人犯就在門外,即使被砍殺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劉鑫在一瞬間的軟弱、逃避、不開門,尚可理解。當好朋友江歌為劉鑫而死,劉鑫是如何在這一年裡泰然自若地買包、燙發、發賣萌的朋友圈,同時屏蔽所有來自江歌媽媽的尋找、甚至威脅不再協助調查的?

  殘暴的殺人案,本身算不上特殊。一年後的今天庭審在即,為尋求對凶手更重的量刑,江歌媽媽正多方征集簽名,希望影響日方。但日本觀察員黃學清說,相比國內對劉鑫的風暴式拷問,日本輿論對案件的關注並不多。

  江歌媽媽的努力能對判決產生影響嗎?日本very best律師事務所律師高橋敬太郎在中國律師額爾敦和馬欣的協助下接受了採訪。

  “江歌被害案”,何以成為“江歌劉鑫案”?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肖鋒認為,在劉鑫一家的價值觀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和訴求,而對幫助者的生命,毫無敬畏,也不感恩。劉鑫之所以收到在某種程度上比殺人犯更嚴厲的鞭笞,是因為殺人的事實清楚、處罰有據,劉鑫則破壞了我們脆弱的安全感和艱難達成共識的價值觀,並且法律無可奈何。

  《追風箏的人》中,目睹朋友被強暴的少爺阿米爾說,“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裡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

  道德的審判,唯有來自法律或自己。有的審判也許永遠不會到來。譴責劉鑫之惡,當止於言語。除此之外,更大更深遠的善,也許能略微填補江歌媽媽內心無邊的黑洞。這一刻,我們都是江歌媽媽的孩子。

  肖鋒說到另外一件事。江歌遇害後,江歌的媽媽匆匆趕往日本。她舉目無親、不通日語,只能通過微信請求在日同胞的幫助。當她忐忑不安走出東京機場時,看到許多人手裡舉著一張紙,寫著“接江歌的媽媽”。她說,看到這個情景後她哭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