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十萬遠征軍在緬戰死:白骨無人收
http://www.CRNTT.tw   2017-04-13 09:51:01
 
  雲南的遠征軍歷史研究者戈叔亞說,就算是隔了幾十年,躺在病床上垂垂老去的老兵聽到“野人山”三個字,還要大哭。

  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歸國通道被日軍切斷,大部分將士在遠征軍第5軍軍長杜聿明的帶領下選擇穿越野人山回國。

  林中瘴氣彌漫,疾病流行,缺醫少食。杜聿明於1960年在公開發表的《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一文中,曾提到這段逃亡的經歷:

  自六月一日以後至七月中,緬甸雨水特大,整天傾盆大雨。既不能徒涉,也無法架橋擺渡。加以原始森林內潮濕特甚,螞蝗、蚊蟲以及千奇百怪的小蟲到處皆是。螞蝗叮咬,破傷風病隨之而來,瘧疾、回歸熱及其他傳染病也大為流行。一個發高熱的人一經昏迷不醒,加上螞蝗吸血,螞蟻侵蝕,大雨衝洗,數小時內就變為白骨。官兵死亡累累,前後相繼,沿途屍骨遍野,慘絕人寰。

  在文中,杜聿明稱,在撤退中意外死傷的戰士,比在戰場上與敵戰鬥而死傷的戰士,要多數倍。

  第五軍的參謀鄒德安曾回憶,穿越野人山時,路邊有部隊搭的草棚子,供大家走累了休息,他一看發現一排排死人,很整齊地排隊躺著,覺得太奇怪了,後來才發現,那些躺下休息的人,本只想睡一覺,但是一躺下就醒不來了。醒來的走了,空了一個位置,活人插空躺下,可能又死了。

  那時正修滇緬鐵路,修路的工程師們也跟著軍隊撤退。他們年紀大了,又沒有武器,“有槍還能拿槍自殺”,於是只好吊死。路邊樹上都是他們的屍體,“吊著那麼多,起風一吹,看了極其恐怖,對軍心影響特別大。”

  據杜聿明的估計,在第一次入緬作戰中,中國遠征軍犧牲人數超過六萬,其中有五萬人是在撤退途中非戰鬥死亡的。他們就倒在叢林之中,再也沒有爬起來。同樣重要的是,史料中沒有任何關於他們被埋葬的記載。親歷者回憶,大多數人就那樣曝屍荒野,白骨無人收。

  戈叔亞介紹,資料顯示,第二次入緬作戰時犧牲人數在4萬左右。算起來,就是十萬將士犧牲在了緬甸。
 藏在關公像背後的靈位

  四月初,我們從騰沖的猴橋口岸出境,前往緬甸北部的城市密支那,去尋找戰時墓地的遺跡。沿路經過高山、密林、平原、江河,每隔幾十公里,都有軍警設卡檢查。

  密支那本來有三處遠征軍墓地,戰時留下傷病戰士照看。如今墓地已悉數被毀,50師和新30師的墓地,現被辟為兩處學校,14師墓地則變為一片居民區。今年4月5日,國內的關愛老兵志願者前去祭奠,新30師墓地之上,已經長了高大的香蕉樹,居民的豬、雞在上面扒食。

  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墓地被破壞的原因,一直有兩種說法。戈叔亞認為,一是因為緬甸政府軍與潰入緬甸境內的國民黨部隊作戰失利,緬甸當地民眾以搗毀中國人墓地洩憤。再就是文革期間,中緬兩國關係交惡。緬甸民眾在與當地華人華僑的對立中有破壞墓地的行為。

  很長一段時間裡,在緬華人只能偷偷祭奠戰亡將士。

  本世紀初,騰沖遠征軍歷史研究者李正到緬甸去採訪抗戰老兵,找到一個在當地華人學校教書的老兵後代。緬甸法律規定信仰自由,他們便把學校打扮成關廟,規避政府的檢查。

  學校大廳顯眼處,掛著一張關雲長的畫像,老兵後代拉他過去,撩起畫像,後面竟藏著一個牌位,上書“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之靈位”,李正當時受到極大震撼,“他們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去紀念不能被紀念的人。”

  與之相對的是,同是參戰國,美軍士兵遺骸被遷回國內,日本人除組織密集搜骨外,還在密支那建起慰靈碑、慰靈塔。臥佛寺是密支那著名景點,大殿中有一尊涅槃的臥佛,是僅次於仰光的全緬第二大睡佛。這個寺院的捐建者,是一個名叫阪口睦的日本士兵。院內立有一塊日軍的招魂之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