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華人參政:在美如何贏得自己的權利
http://www.CRNTT.tw   2017-02-14 09:38:47
 
  歷史的回響

  百餘年來華人移民美國的歷史告訴我們,華人在美國的命運不僅與中國的國運緊密相連,也與美中關係的跌宕起伏息息相關。已故美籍華人作家張純如在《美國華僑》一書中提到,庚子之亂前,清廷駐美使節還能幫華僑說說話,之後,他們完全失去了這方面的影響力。如今,中國的國力、地位、威望已今非昔比,對海外華僑領事保護措施和改進力度也令人稱道。

  但與此同時,隨著美中國際角力的繼續,在美華人的政治忠誠度將可能更加遭到懷疑。據美國華人精英團體百人會2009年的一份民調,45%受訪者認為美國華裔和其他亞裔族群會更忠於自己血統或祖先所屬的國家,這一比例比2001年的37%高出不少。只有約56%的美國公眾認為在美中發生軍事和經濟衝突時美國華裔會支持美國。

  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5月,不到半年時間里,美國司法部門以經濟間諜罪等罪名向天普大學超導問題專家郗小星教授、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專家陳霞芬女士發起訴訟。雖然後來又撤銷訴訟,但兩人蒙受了巨大的事業、家庭、名譽和精神損失。他們的律師彼得·蔡登博格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暗示,華裔身份是主要原因。

  對華人忠誠度的懷疑不僅妨礙了華裔在美國政壇上更上一層樓,也使得華裔政治領袖在代表廣大美國人利益與維護華人權益的權衡中首鼠兩端,不敢為華人發聲。

  2014年2月,加州推出SAC5教育法案,這一法案為了保證非裔、拉美裔在大學中的入學比例而限制亞裔的入學比例。在對華裔如此關鍵的問題上,三位華裔參議員為這一法案投了贊成票(後來他們又要求叫停該提案的立法程序)。在2016年華裔警察梁彼得誤殺非裔格利的事件中,紐約一位華人市議員就以“我不僅代表華人,我代表每一個人”為由充當了要求起訴梁的急先鋒。

  華裔應該如何行動才能不重蹈他們父輩19世紀的悲劇?讓我們重溫一下張純如的肺腑之言:在與種族主義鬥爭方面,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也許變革的最大的希望在於教育以及在美國民主進程中的更多參與。華裔美國人將寄希望於他們有能力發出他們的聲音——他們大聲疾呼、展示存在以及擺脫讓別人定義和指使他們成功形式和程度的模範少數族裔的模式的能力。

  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多年前也說過,“我們需要有我們自己的傑西·傑克遜(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和演說家)和阿爾·夏普頓(美國浸信會牧師,民權、社會正義運動家,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出現針對我們(華人)社區的不公時大聲疾呼。”

  進入21世紀,美國政壇上確實擁有越來越多的華裔面孔。2009年趙美心成為首位華裔聯邦國會女眾議員;2012年來自紐約的民主黨人孟昭文在紐約第6選區的國會選舉中獲勝,成為紐約當選聯邦議員的第一位華裔。進入內閣的華裔除了趙小蘭、駱家輝,還有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2008年成為美國能源部部長)。在地方,除駱家輝外,幾個大城市都開始有華人任要職。2010年,出生在台灣的劉醇逸成為紐約市主計長,後來還宣布競選紐約市長。

  2012年,祖籍廣東台山的李孟賢成為舊金山市歷史上首位民選華人市長。2016年1月,31歲的第二代移民吳弭被選為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議會下一任議長,成為該市106年歷史上首位美籍亞裔議長。此外,為奧巴馬登上總統寶座立下汗馬功勞的盧沛寧2009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白宮內閣秘書長的華裔人士,他也是現任勞工部副部長。

  與此同時,講一口上海話的華裔律師陳遠美出任白宮公共聯絡室主任,另一位華裔律師方富宇則出任國內安全部法律總顧問。而大陸出生的薛海培也曾任奧巴馬競選團隊的亞太顧問,雖未能如願進入奧巴馬政府工作,但以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為華人社區做了許多工作。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薛海培與趙美心議員聯手,在160多個華人團體的支持下,成功游說國會201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道歉法案。

  2016年是美國大選年。大選前夕,一系列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事件驚醒了華人群體,點燃了他們參政的熱情。從聲援梁彼得的大規模遊行,到聲討所謂華裔間諜案;從抗議饒舌歌手YG鼓動搶劫華人,到抵制福克斯電視台記者的辱華節目,美國華人似乎在經歷一場政治覺醒。

  梁彼得案後,紐約登記成為選民的華人數量激增。甚至有報道認為,梁彼得案將成為華人積極參與美國政治的一個轉折點。華裔在大選中展現出的投票、助選熱情和參政力度等的確讓人刮目相看: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分別為兩位總統候選人搖旗呐喊,掃街拜票,組織多種活動。特朗普助選團甚至用飛機放飛宣傳條幅。筆者有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朋友在大選投票前一天,驅車幾個小時到賓州去參加支持特朗普的造勢晚會。

  不僅如此,從國會山到州和地方選舉,許多華人包括大陸出生的第一代移民也站出來開創華人從政的先河。2015年夏,24歲的成都女孩李林笛宣布競選賓夕法尼亞州第七選區的國會議員。加州爾灣市的華裔建築師陳鋼準備競選市長。來自海南的44歲的符江秀女士個性率真、敢說敢做,被稱作“華裔女版特朗普”,她在初選中一鳴驚人,成功擊敗資歷和財力遠超自己的對手,成為代表共和黨的北卡羅來納州首位華裔眾議員候選人。

  本屆大選結束後,劉雲平、孟昭文、趙美心三位華裔參政的領軍人物順利連任國會眾議員,擁有華人血統的聯邦眾議員譚美則華麗轉身成為參議員,使得華裔在美國國會中的席次創歷史新高。隨後,當選總統特朗普宣布趙小蘭為他的政府內閣運輸部長。地方上,猶他州的關玉嬚和伊利諾伊州的馬靜儀分別當選首位華裔州議員,紐約的牛毓琳則成為40年來曼哈頓唐人街的第一位華裔州議員。

  華人通過手中的選票和積極參與,不僅改變著美國華裔對政治冷漠的刻板形象,也在不斷刷新華裔參政從政的政治版圖。根據皮尤研究的數據,公民投票人數增長大的群體是亞裔。最近十多年來,亞裔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少數民族群體,而華人又是最大的亞裔群體。

  2010年,380萬人美籍華人占亞裔的1/4,美國總人口的1.2%。據預測,到2065年,亞裔將成為美國最大的移民人口。如果華人投票積極,參政踴躍,這樣大的票倉不僅對華人從政有利,也會使得越來越多的政客願意正視華人的政治訴求。而網絡時代,社交媒體的普及,華人更易克服所謂“集體行動”的問題。筆者在波士頓的一位同鄉,2015年經由海選成為所住鎮的首位華裔鎮委員,他在當選後認為,微信群幫助不小。2016年聲援梁彼得的全美大遊行,從微信上開始組織,短短幾個小時,就收到了15個城市上萬人響應。

  但是華裔未來的參政從政之路並不會一帆風順。這次大選,有8位華裔欲問鼎眾議院,最終無一成功。光有從政熱情沒有從政經驗顯然是許多華人特別是第一代移民在走上政壇所面臨的重要障礙。

  2016年4月,參選國會眾議員的李林笛因遞交的民眾聯名書不合規定而被取消黨內初選資格。另外,從政需要大量競選資金,但對於競選人籌款美國又有很嚴格的規定。一些華人有志從政者往往在這方面栽了跟頭。早在1992年,以金融家身份步入政壇的黃建南出面為民主黨募捐,協助克林頓競選總統獲勝並出任商務部助理部長,成為當年美國政壇居位最高的亞裔人士。1996年克林頓政府的“政治獻金案”風波爆發,克林頓本人全身而退,而黃建南則成了這場風波的主角,被處以罰金和一年緩刑。

  紐約市出馬競選市長的劉醇逸初期幾次民意測驗大都領先,但手下兩名主要籌款人被控利用“空頭捐款人”以逃避美國法律對於捐款最大額度的限定。劉本人雖未被指控,但其名譽因此嚴重受損而無緣市長寶座。

  華人對於美國社會的了解和對美國法律的尊重,看來還有待增強。如果沒有積累足夠政治資本就貿然出馬,或是受利益驅使而無視有關法律規定,那就不僅影響本人仕途,也為未來華人從政造成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華人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美國從政所付出的代價。他們不僅會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家人,而且至少在任內要準備犧牲個人經濟利益。在美國一個小城當市議員,年薪可能不到2萬美元。這與華人文化中的功利主義,期待當官名利雙收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此外,由於代溝、籍貫、社會經濟水平、政治背景的差異,加上美國自由的風氣,美國華人沒有統一的政治團體或觀點,也難以像非裔美國人那樣產生大家都能認同的僑界領袖。目前,大部分我們說的華人僑領都只在本地或本行業有號召力。

  總體上,華裔較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或在主流媒體發聲,無黨派偏好的比例在所有亞裔族群中最高(2016年為61%),文化與語言的隔閡使得許多華人對美國政治和選舉缺乏了解和關心。華人的投票率和政治捐款歷來都落在各個族裔之後。這些年雖有進步,但變化有多大還有待繼續觀察。

  200年在歷史長河中也許只是短暫的瞬間,但華人參政卻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一批又一批華人懷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負笈新大陸。而今,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在美華人中有很多人紛紛回國,到國內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尋求機會。可以預見,在美國出生的華裔未來將會成為華人參政從政的主力軍。他們沒有語言文化隔閡,也沒有第一代華人的歷史包袱,如果他們能夠從小事做起,從社區起步,一步一個腳印地磨練自己,必然能取得比他們的父輩更大的成功,華人在美國的社會政治權益也能從而得到更好的保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