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人民網) |
中評社北京5月1日電/16歲高中生夾帶毒品在機場被攔截、小學高年級學生因同學請吃包裝成“小熊軟糖”的搖頭丸染毒……這些案例都讓人觸目驚心。在台灣,青少年染毒已成為震驚全島的重要議題,影響著台灣的青年教育與社會發展。台灣青少年的染毒情況有多嚴重?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有關防毒的法律修改要從哪些方面入手?作為對照,禁毒卓有成效的香港又有哪些寶貴經驗?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關於港台禁毒反毒的系列文章,與大家探討港台地區這一領域的現狀、反思與舉措。
前不久,台灣警方查獲兩名高中生夾帶逾6公斤安非他命,由桃園機場欲闖關赴新西蘭,其中一名年僅16歲,為島內歷年被查獲最年輕的運毒“交通”。近年來,台灣高中及以下的在校生涉毒事件頻頻發生,校園毒情嚴重。披上“糖衣外表”的新式毒品比以往更具迷惑性,讓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防不勝防”。
染毒人數遠被低估
“國二(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對讀書失去了興趣,就經常去泡網吧,因此認識了不少社會上混的朋友。”談及染毒的經歷,現年17歲的阿廷說,有一次,他因為好奇這些朋友抽的煙和自己看過的有些不一樣,於是就嘗了嘗,由此走上了“不歸路”。
和阿廷的情況相似,許多台灣青少年也都通過這樣的途徑接觸到了毒品,成為“癮君子”。據台灣“衛生研究院”2009年、2014年的調查,台灣地區12至17歲未成年族群首次使用非法藥物的平均年齡為12.5歲、14.8歲,首次使用地點在“學校”的有23.1%、18.3%,毒品侵入校園的比率之高,讓人心驚。有輿論指出,吸食過毒品的青少年在步入社會後仍有很高的比率繼續使用,台清泉崗空軍基地染毒,極可能就是青少年“毒品生態鏈”的延續。
但是,台灣成癮科學會理事林滄耀、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特聘教授兼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楊士隆都認為,這樣的數據存在被低估的情形,與學校的通報方式有關。林滄耀表示,學校最大的問題是心態保守,發現學生吸毒,都會先在校內輔導解決,嚴重者才會通報曝光。“如果校內吸毒學生100人,會被學校通報的大概只有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