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走出“舒適區”謀創新
http://www.CRNTT.tw   2023-10-11 09:29:22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網評:走出“舒適區”謀創新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李斌

  來到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金柱農場,兩處新設施格外亮眼:一是土壤檢測分析實驗室,外地專家定期駐扎於此,幫農民測土配方;一是農牧職業培訓學校,面向農牧民開展各類技能培訓。現代農業是什麼模樣,透過這一“加強版”農場,可窺見一斑。

  以先進科技為加持,新產品拓寬了銷路。突泉縣曙光現代農業園區,從大棚中剛摘下來的紅心火龍果又甜又糯。在北緯45度種出好吃的熱帶水果,得益於“智慧園丁”氣象助農項目。輕觸手機屏,即可在“雲端”實現卷簾機遠程啟動、補光燈自動開關、水肥自動澆灌、溫度自動調節。

  以服務創新為保障,新模式改變了養殖。明明是養牛大戶,庭院裡卻不見牛影。牛羊被放在突泉縣永安鎮四家子村人畜分離養殖園區集中養殖,村民可選擇自養、合養、托養等方式。以“畜牧120”服務體系為支撐,獸醫隨時能來處理各類問題。

  以跨界融合為引領,新文旅提高了效益。雖然中秋國慶假期旅遊高峰已過,但前來阿爾山市“森林之眼”360度高空觀景台打卡的遊客依然不少。其實,這座觀景台是一座先進的天氣雷達觀測站。作為“氣象+旅遊”融合發展的載體,“森林之眼”項目為鄉村旅遊引來客流,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沒有增量就談不上發展,沒有創新就難以實現跨越。興安盟曾被劃入“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如今經濟發展蒸蒸日上,依靠的就是創新。通過產品、模式、業態等一系列創新為產業振興賦能,才能激活鄉村振興的動力源。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特別是創新人才。曾經一段時間,人才匱乏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今天,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持續湧現。在突泉縣,家庭農場經理高金柱,依靠鑽研種植技藝,把農場越辦越紅火;采摘園負責人劉樹輝,大學畢業後自願返鄉創業,通過“南果北種”技術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90後宮小朋創辦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降本增效。能人引領、大戶示範,農業現代化的路子越蹚越開闊。

  “三農”發展,也離不開機制創新。面對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後“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突泉縣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新模式,從種植到收穫,從技術服務到物資供應,全程提供“保姆式”農田托管服務。定點幫扶、對口幫扶等機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續圍繞難點堵點深化機制創新,堅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就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創新創業,就要走出“舒適區”求突破。有現代交通、數字基建的助力,有先進技術、理念、模式、產品的帶動,有不安於現狀的闖勁、務實肯幹的韌勁……像興安盟這樣的偏遠地區,也可以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展現新風采。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