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到今年8月11日,2015年“8・11”匯改實施已整6年。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持續推進,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波動,匯率彈性不斷增強,為自主實施正常貨幣政策創造了條件。
對美元匯率波動性增大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啟動了包括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加大參考一籃子貨幣力度等多項內容的改革。此次匯改被認為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專家認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是匯改6年來最大變化。
“‘8・11’匯改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明顯上升,直接體現就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性與6年前相比明顯加大。”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這反映出人民幣匯率走勢更多受經濟基本面變化、貨幣政策差異、市場供需以及匯市情緒波動等因素驅動,較好地體現了匯改的市場化取向。
更為重要的是,“8・11”匯改後,央行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中間價機制,強化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等,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意味著匯改在提升市場效率的同時,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8・11”匯改抓住了提升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水平這個“牛鼻子”。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匯改優化了做市商報價,有利於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保持了價格的連續性和透明度。同時,擴大了市場匯率的實際運行空間,更好地發揮了匯率對外匯供求的調節作用。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匯改取得的成效,為中國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各方面都帶來了一系列積極影響。比如,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大,有助於抵禦外部經濟波動衝擊,有助於保障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尤其是有助於避免貨幣政策在內外平衡方面陷入困境,使貨幣政策可以專注於應對國內經濟問題。
有利於應對外部衝擊
匯改的另一大成效是使人民幣匯率機制成為應對外部衝擊的“減震器”。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波動更明顯。從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來看,年初至今總體呈現出由升到貶、再由貶到升、隨後再度貶值、到近期平穩的趨勢。這體現了我國匯率市場化程度的提升。
“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波動率是3.1%,已經逐步接近歐元、英鎊、日元等發達經濟體貨幣的波動率,彈性增強。在市場化調節機制下,雙向波動的人民幣匯率比較及時、充分、準確地反映了國際市場變化和國內外匯供求變化。”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波動率也有所上升,但總體波動情況低於新興經濟體貨幣,更不同於一些貨幣經常出現大幅波動。人民幣表現出比較良好的幣值穩定性。
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先後陷入困境,金融市場波動劇烈程度超乎投資者想象,人民幣匯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波動幅度有所擴大。但從橫向比較來看,人民幣波動幅度在主要國際貨幣中相對較小,成為全球最為穩定的貨幣之一。
“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為外向型經濟和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外匯市場環境,有助於對衝匯率的順周期波動,降低相關企業的匯率風險。”連平表示,匯率彈性增大,有助於培育企業的匯率風險意識和匯率管理能力,提高其對匯率波動的適應性。尤其是使企業認識到靠自身能力很難有效應對匯率波動風險,從而主動尋求金融機構幫助,提高應對匯率風險的能力。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提高,彈性增強之後,匯率的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得到了更好發揮。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程度提高,有助於保持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擴大自主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空間,可以更加自如地應用貨幣政策來穩定宏觀經濟運行和應對外部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