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汪毅夫:《馬關條約》的時間表
http://www.CRNTT.tw   2019-01-02 00:15:21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2日電(作者 汪毅夫)1895年,清廷被迫同日本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以下簡稱《約》)。

  《約》簽訂於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約》之第十一款設定,批准換約時間為1895年四月十四日(5.8.)。從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始,我要講述如下重要的史實:

  1.《約》之第五款設定“台灣一省,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個月內交接清楚”,即1895年四月十四日(5.8.)後“兩個月內”而不是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後“兩個月內”。可恨那日本侵略者掠我土地,連片刻也不肯等待!在日據台灣的50年裡,日據當局乃以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後兩個月的6.17.為其在台灣的“始政紀念日”(台灣人民稱之為“恥政紀念日”);

  2.《約》之第五款設定:(自批准換約起)“限兩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買所有產業,退在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迂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這就是說,1895年四月十四日(5.8.)後兩年的1897年5月8日是“台民去留”的最後期限,愈期仍留居台灣的中國人即被動地失去中國國籍、被動地取得日本國籍。這是割地條款背後的棄民條款,是清廷在日人脅迫下所犯的又一宗大罪,也是台灣人民特殊的歷史遭遇;

  3.在1895年三月二十三月(4.17.)簽《約》之後、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換《約》之前,在京參加會試的台灣舉人汪春源、黃宗鼎、羅秀蕙取得在京任職的台灣進士李清琦、葉題雁“印結”,於四月四日聯名上書,稱“台民忠勇可用”,籲朝廷萬勿割地棄民。據康有為《康南海先生自訂年譜》,他親見“台灣舉人,垂涕而請命,莫不哀之”的情形,“時以士氣可用,乃合十八省舉人於鬆筠庵會議,以一日二夜成萬言書(按,即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言拒和、變法、遷都三者”。另據《康有為全集》所收“滬上哀時老人未還氏”《公車上書記》,四月八日有清廷已“用璽”即蓋章准《約》的消息傳來,“議遂中寢”。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乃受台灣舉人的上書、或者說台灣的公車上書(公車是舉人的代稱)之啟發,但未及如台灣的公車上書一樣走上街頭也;

  4.《約》之第十款設定,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批准換約日起“按兵息戰”。實際上,從簽《約》之日的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起,清軍已棄陣息兵。有教科書說“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訂,中日戰爭結束”,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看到的重要史實是,簽《約》後,台灣義軍起而備戰、應戰,武裝反抗日軍入侵,直至當年九月三日台灣全島淪陷。台灣義軍將中日戰爭延長了5個月又10天;

  5.《約》之第五款為賠款條款,設定自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批准換約後6個月、12個月各付款五千萬兩庫平銀,其餘一億兩遞年於2年內、3年內、4年內、5年內、6年內交清。然而,在簽《約》以後乃至換《約》以後,由於俄、德、法的干預,日皇宣布“接受三國忠告,放棄遼東永久占領權”,並要求清廷為此賠償三千萬兩。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土地上爭奪利益,其結局卻是要受害的中國賠償,這真是“吃人吃透透”(閩南語,欺人太甚也)!憑著一紙不平等條約,日人向中國勒索了兩億三千萬白花花的銀兩;

  6.《約》之第二款設定,有關讓與地方的勘界應於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換約後“一年竣事”。但在1895年之前,日人已完成台灣地圖的測繪,為其掠地行徑提早做了準備。

  講述上記史實,吾人痛心疾首,不覺淚下。《馬關條約》是中國的國恥,是中國人愛國主義教育的反面教材。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