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公布,香港將在創科、金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去年習主席作出重要批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隨著大灣區規劃推進,社會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和參與熱情與日俱增,紛紛寄語香港把握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善用中央惠港科技政策的“東風”,為本港創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創造經濟增長新動力。為進一步促進區內融合,有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建議設立“大灣區卡”,為企業高層、學者提供來港交流的便利。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的“一帶一路”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翌年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七.一”香港慶祝回歸二十周年之際,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首長在習主席見證下簽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支持香港建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點之一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去年五月,習主席對24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批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並著有關部門迅速做好貫徹落實工作,有序推進兩地相關合作安排。
習主席的重要批示為香港科技界帶來極大鼓舞,有份聯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表示,大灣區的運作模式,包括世界尖端的高等學府,加上研究、生產的基地,上中下游都有“包辦”,完美地將香港的科研成果,與大灣區的生產能力無縫接軌,有信心香港能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擔任創科龍頭角色。
內地科研資金實現“過河”
為了盡快落實習主席的批示,中央科技部和財政部隨即推出新措施,容許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畫”項目,同時實現科研資金“過河”安排;香港在內地設立的科研機構也可享受科技創新的進口稅收政策。
其後,國家科學技術部與特區政府簽訂多個合作協議,包括去年九月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落實合作平台建設、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多方面合作內容;又與特區政府創科局開展新的聯合資助研發項目。
去年11月,中國科學院與特區政府簽署備忘錄,落實在港成立院屬研究機構,並讓轄下的“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及“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落戶香港,各投放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設立“醫療科技”及“人工智慧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機構亦將會成為日後在港成立的“大灣區院士聯盟”秘書處,鼓勵區內兩院院士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
人大代表倡設“大灣區卡”
為了促進大灣區城市融合,社會各界積極提出建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表示,下月會在全國兩會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仿效“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遊證”做法,設立俗稱“大灣區卡”的“大灣區商務科教通行證”,讓大灣區的企業高層、學者等來港參與學術或與工作有關的交流活動,前提是不受薪、並須由三地政府共同批准,以及設定配額。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認為,特區政府可修例,譬如什麼情況下不視為“雇傭工作”,有些屬於交流性質,不是有報酬的活動,可以適當放寬。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大灣區要進一步融合,“港人港稅”、醫療、跨境支付等民生細節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和解決,尤其是“港人港稅”需作技術性配合,例如稅制如何辨識、如何作技術調整等。
(來源: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