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照目前的路徑繼續下去,台灣的前途讓人難以樂觀。 |
中評社╱題:蔡英文執政下的雙重困境與展望 作者:黃宗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從5月20日蔡英文上台迄今已五個月了,雖然從1月16日當選以來,歷經了四個月的超長準備期才上台,但蔡當局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並不順遂。民眾對蔡當局的新鮮感很快就消磨殆盡,民調雖然談不上“雪崩式下跌”,但也很快從之前的高人氣回到正常的水準。俗話說:“從小看大”。雖然五個月尚不到她四年任期的八分之一,且政治人物有主動調整的可能性,但蔡英文的執政困境已明確浮現,在可預見的未來似乎也不存在著改變的動力。如果照目前的路徑繼續下去,台灣的前途讓人難以樂觀。
外部困境:兩岸關係不佳
蔡英文上台以來始終不願接受“九二共識”,讓兩岸關係陷入低盪。雖然大陸方面目前尚保持容忍克制,讓蔡當局繼續寫著“未完成的答卷”,但這樣的態勢能持續多久仍未可知,且主動權也不在台灣手上。兩岸關係不佳,對台灣的方方面面都造成重大影響。
首當其衝的,就是台海和平的問題。在之前的馬英九總統時期,兩岸雖然尚未簽署“和平協議”,但在“九二共識”的紐帶聯繫下,兩岸關係親善友好,甚至雙方領導人都已會面,這就讓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進入蔡英文時期,遲遲不願承認“九二共識”,民、共雙方長期以來又缺乏互信,已經讓台海的緊張局勢升至八年來的新高。
七月份發生的台灣“金江艦”飛彈誤射事件,大陸方面保持高度克制,並未將事端擴大,同意這是誤射而非故意挑釁,這已經釋出很大的善意了。試想,類似的烏龍事件如果再度發生,在兩岸關係低盪的局面下將極端危險,甚至可能引爆沒有人樂見的武裝衝突。
在經濟方面,隨著兩岸關係走低,也逐步對台灣加大了衝擊力度。台灣是外向型經濟體,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近年來,大陸已成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同時也是最大的進口地,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很高,並由大陸賺取了高額的貿易順差。攸關台灣貿易前景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貨貿),因兩岸欠缺共同的政治基礎,眼看將長期擱置了。短期內好像對台灣的影響有限,但身處在競爭激烈、不進則退的全球經貿環境中,對台灣的長期衝擊將是十分巨大的。
雪上加霜的是,許多綠營政客與島內民眾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兩岸關係不佳將對台灣經濟帶來的嚴峻情勢。就以近期引起島內熱議的陸客來台和觀光業為例,來台陸客人數持續減少,部分政客與民眾認為只要更多吸引別國的觀光客就可彌補損失,這往往低估了這一趨勢的影響。先不談各國的觀光客的種種區別,單就一點就可看出陸客群體的特殊性-購買力。
只要到過台北士林夜市的“康是美”、“屈臣氏”等藥妝店,就可輕易見識到陸客群體旺盛的購買力,結帳櫃台前大排長龍,購物籃中裝著滿滿的商品,這些藥妝店的店面規模更從一般常見的1-2層樓,直接擴充至3-4層樓,方能有效應對陸客的需求。試想,來自歐、美、日等地的觀光客會如陸客般在台大規模採購嗎?如果不是情勢嚴峻,蔡當局的政務委員張景森會跳出來說“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而蔡當局會願意拿出三百億台幣救觀光嗎?
受到衝擊的不只是經濟,台灣的對外關係也成為重災區。蔡英文上台後所倡導的“踏實外交”,其實只是新瓶裝舊酒,實質作為和以往並無不同。在當前兩岸關係不佳的前提下,台灣要爭取“國際空間”註定是事倍功半的。
就近期和台灣有所互動的友邦而言,一來對台灣的實質重要性都不大,象徵的成分居多;二來還能維持多久也是問題,恐怕其中的大部分,都對和大陸發展外交關係很感興趣。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也坦承,參與國際組織的路並不好走。在馬英九總統時期逐漸打開的大門現在又紛紛關閉,這一切完全是蔡當局的策略失誤所致,畢竟台北通往世界的捷徑是先經過北京。
另方面,蔡當局寄望台灣和歐、美、日等發達地區的關係有實質的成長,同時還大肆鼓吹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有關前者,恐怕蔡當局一廂情願的成分居多。就拿日本來說,為了和安倍政府攜手抗中,蔡當局甚至委曲求全,對日方宣稱沖之鳥礁是島不是礁,沒有提出抗議,但卻是真心換絕情,日本對於逮捕進入其經濟海域的台灣漁船可不手軟,直接打臉蔡當局的善意。
至於“新南向政策”,又是另一座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大陸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關係之深舉世皆知,從最早的“東盟10+1”(東盟十國加中國),到後來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東盟10+6”),大陸都是其中不變的要角。台灣想要前進東南亞,如果不先改善兩岸關係,可能嗎?仍是老話一句,台北通向東南亞的捷徑仍是先經過北京。
由此可見,兩岸關係不只是台灣與大陸間的互動而已,會衍生出廣泛的效應,對台灣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蔡當局不願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難有起色,連帶也惡化了台灣在各方面的處境,這構成了蔡英文執政的外部困境。
內部困境:社會對立升高
除了兩岸關係不佳的外部困境之外,蔡英文上台以來最耀眼的“政績”,首推“轉型正義”的啟動,具體落實在清算國民黨黨產,以及在即將到來的年金改革中對軍公教群體磨刀霍霍。這些作為非但無助於團結島內、推進改革,反而推高了社會中各群體間的對立態勢。
蔡英文上台僅兩個月,綠營佔多數的台灣立法部門就在7月25日火速通過了“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一個月後的8月31日就成立了執行機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非常有效率地吹響清算政敵的號角。法條內容和委員會的作為處處充滿著爭議,例如整部法律幾乎是衝著國民黨一黨而來,這違反了禁止“個案立法”的法律原則。條例中規定,除了黨員繳交之黨費、政治獻金、政黨補助金及相關孳息,其餘都將“推定”為“不當黨產”。正式的法律竟然能用想當然爾的方式,藉由“推定”他人財產的“不當”而予以剝奪,真讓人眼界大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