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四月,到訪台灣驛站交流的台灣人次已達2000多人,大陸各地、海外及港澳參訪總人數高達6000多人,2016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到訪北京與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驛站作為首站,安排了首次在京台灣青年交流座談,時任北京市代市長蔡奇調研,並於2017年的京台科技論壇上特別提及中關村台灣驛站是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台灣基地,相關各界代表人士的到訪,累積報道超過500多則,顯見在兩岸非常代表性和影響力,台灣驛站已是台灣青年赴北京發展的首選門戶。
2017年的海峽論壇中,受到主辦單位,參與了五場分論壇作為分享嘉賓,將中關村台灣驛站運營的相關經驗分享給來自台灣各界的與會人士,藉由這個兩岸規模最大的活動,不但讓更多人親身見證到大陸的快速進步,透過在大陸的台灣青年說好他們的大陸故事,引導更多台灣青年可以適才適地找到合適的定位適當的發展,而非盲鑽北上廣深,惹的一身傷,能夠傳承經驗就是海峽論壇這個平台給予我最好的收獲。
海峽論壇,對於我而言也是家庭活動2013年九月一位就讀西安交大的甘肅學生來了中山大學交換時,跨年活動來到了我家,就開啟了一段跨越了兩岸的母子和兄弟情,雖然交流是短暫的半年,但仍然一直保持著聯繫,直到現在都是。
交換結束了他回到了西安交大就學,由於家境狀況,平時花費很省,靠著學校的勤工助學半工半讀的度過他的學生生活,以前還在西安念書的時候,我都會飛去西安跟他聚聚,了解他的狀況和需要,記得一次緊急需要用錢,我母親也二話不說的把錢打了過去,就這樣他完成了西安交大的學業。
在畢業之後,跟其他同學選擇在西安或是離家鄉近一些就業不一樣的是,他選擇了來到離台灣最近的廈門工作,當時我問他為何選擇廈門?他說因為這是離台灣最近的城市,隔海相望就是我們在的地方,感覺親切;落地拿到廈門戶口後,第一件事就是用自由行的方式再次來到台灣與我母親見面,這點讓我和我母親都非常感動,我母親看著他用膠帶黏著的鏡框眼鏡都壞了,趕緊帶他去配了個新眼鏡,這就讓我感覺到,兩岸也能有這樣的母子情。
由於他的生日是在六月的第二周左右,同時也是海峽論壇的舉辦期間,來廈門幫他一起過生日也變成了每年的一種習慣,一年比一年參會更忙碌的狀況下,仍在這個重要的盛會中,都不忘記這個習慣,一樣的帶來我母親給他的祝福和問候,更一樣嘗到他煮的家常菜,買個小蛋糕過生日,我常對他說,有兄弟的地方就是家,對我而言,廈門我也有個落腳的家,因為有個至親的兄弟在這,兩岸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肉兄弟,這話體現在我們身上再好不過。
這是我與海峽論壇的故事,而台青與新時代的關聯呢?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發展的方式需要靠自己去尋找掌握,我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大家,不是要讓大家學我,而是把我當成一面鏡子,去反思自己適合的發展方式;七年來,在就學階段我有兩個遺憾,一是沒能申請交換,二是沒能申請實習,也許做了這兩樣,我可以不用花到七年才過來大陸發展,分享我的個人經驗,希望讓大家可以不用像我一樣折騰,繞了彎路。
“進入、融入、找出路”。這三步一直是我認為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的應當依循的基本脈絡,透過這樣的模式,從學習實習認識大陸,再從就業獲得經驗,在考慮創業,才是最保險的方法,任何的發展方式,都應該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去爭取,遵循市場機制,我常常對我服務的台灣創業者說靠補貼生存的創業不會長久“發展才是硬道理”也是不變的真理。美國早期黑人權利擁護者Frederick Douglass有一句名言:“如果黑人不能直起自己的雙腿站起來,那就讓他們倒下吧。”對於台灣人而言,應該將這個身份當成加分項,而非主分項。
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舉世共睹的,惠台31條以及廈門60條的出台,令我在內眾多台灣青年看到了台灣同胞的身份可擁有在大陸與大陸青年公平起步的競爭機會。我深知發展應該強調的是事在人為,而非因為台灣同胞的身份。只有不投機、幹實事、重發展的發展態度、加上公平競爭的環境之下,兩岸青年摩擦出的火花、留下的共同記憶,進而達到心靈的契合才會讓未來一切的結合更加順利。
我認為海峽論壇是個能讓想來發展的台灣青年們,了解及參與大陸發展的最佳平台,新時代共建,台灣青年絕不能置身事外,透過自身的能力得到屬於自己的發展,一同投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圓自己的中國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