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5日電/據中青網報道,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點。會議在廣大青年群體中產生熱烈反響。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始終把人才培養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構建了人才培養的新格局,不斷提升著人才培養的自主性、自信心、自豪感。
發揮制度優勢,讓人才培養扎根在中國大地上
教育部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首先是把准政治方向,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國之大者”,胸懷“兩個大局”,在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系統謀劃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上幹實事求實效,讓黨旗始終在育人一綫高高飄揚。
其次是堅持立德樹人,教育部持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力。深化課程思政,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健全教材建設和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教材培根鑄魂、啓智增慧作用。
再有是發揮制度優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制度自信,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自主培養的頂尖人才不斷湧現,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總師均在國內接受本科教育。實踐證明,中國教育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能力培養出大師來。
貫通“培養鏈”,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教育部正以提高培養質量為核心,以超常規培養拔尖學生為重點,全方位謀劃、全要素改革、全周期支持、全鏈條銜接,打造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新格局。
首先是貫通“培養鏈”,教育部提出推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就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職業發展階段進行有序銜接,深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擴大基礎學科生源基礎,探索學生畢業後發展的長周期支持。
其次是搭建“立體網”,注重人才培養的整體性,對人才培養的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關鍵環節進行全面設計;還要注重人才培養的系統性,要深化專業、課程、教材、教法等關鍵要素綜合改革;也要注重人才培養的協同性,要充分調動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各方面積極性。
再次是構建“金字塔”。教育部強調,要科學確定基礎學科培養規模和布局結構,分類推進基礎與應用人才培養。堅持“夯實塔基”與“構築塔尖”相結合,在提升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采取建立拔尖學生培養“特區”等方式,超常規培養基礎學科人才。
“破五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教育部正圍繞人才的選拔、培養、評價等關鍵環節,推進深層次改革,加強針對性引導,為有志向、有志願、有志趣投身基礎研究的拔尖學生暢通成長渠道。
首先是改革選拔機制,為拔尖學生脫穎而出“設通道”,教育部實施了“強基計畫”,聚焦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專業,在36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改革試點。同時探索頂尖人才選拔培養模式,在北大、清華設數學“英才班”,指導清華實施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畫。
其次是創新培養機制,為學生多樣化培養“留空間”。教育部正在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深化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改革,吸引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部分學生已在相關領域嶄露頭角。已經啓動的“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行動”,正在傾斜支持數學、物理等學科,與此同時也在構建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協同機制。
再次是完善評價機制,推進人才培養評價“破五唯”。教育部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正在建立符合基礎學科特點的評價制度,科學設立評價指標,探索開展多主體、中長期評價,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以評價改革牽引人才培養綜合改革。
匯聚支持合力,強化人才培養保障
為更好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教育部正在三個方向上發力。首先是建強教師隊伍,加大對基礎學科人才的支持力度,長江學者、教學名師等人才計畫均向基礎學科傾斜,已經集聚了一批德才兼備、熱愛教育、造詣深厚的大先生投身於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其次是加大經費投入,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社會多元投入機制,優化經費支出結構,為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研究提高基礎學科生均撥款標准,加大優秀學生資助力度。
再次是搭建成長平台。教育部實施了“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畫”,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推動建設基礎學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為學生參與科研實踐、接觸前沿領域提供了平台,并構築了產學研融合的創新生態和育人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