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全球化視野下兩岸文化認同的變遷與挑戰——歐盟統合史觀的啟發》
作者:朱景鵬台灣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壹、前言
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經1987年之前“漢賊不兩立、敵我不並存”、“互不交流”的戒嚴時期,1987年開始解嚴、開放兩岸探親、開放經貿交流,到李登輝執政初期的“有限交流漸至交流頻繁”時期,李登輝晚期執政的“戒急用忍”時期、阿扁的“開放、管理並存”時期,一直到馬英九總統2008年上台之後的“全面交流與制度化”時期。
兩岸關係可以思考在順應全球化的潮流下尋求解決,而上策是兩岸是否跳脫主權的零和思考,設法在解決兩岸關係的同時,能夠有利於、甚至加速雙方共同的全球化進程,以開放式的全球化轉化論,透過雙方對話、共同建構整合的過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則是當前兩岸維持穩定的基石,相較於過去,是一種進步思維。
因此,究竟歐洲人欲建構何種類型之歐洲?歐洲人是否具有等一相承之歐洲認同觀?歐洲人獨特的歐洲價值觀何由表露?對兩岸的文化認同會帶來那些省思空間,或可探究。
貳、全球化視角下歐洲國家認同與跨文化認同意識實踐
一九九O年代的歐洲迄今的發展無疑地已成為公意矚目的焦點。冷戰的結束,前蘇聯的瓦解已為東、西歐開啟接觸大門,雙邊大和解與大聯盟之可能性與日俱增;歐盟(EU)統合步驟明確揭櫫其邁向經濟貨幣及政治同盟之企圖,曾一度勾勒出“歐洲一家”之前景。
歐洲統合之產生,是因為統合本身即蘊含一股充沛之政治動力,而這股潛勢正待努力實現。攙雜歐洲政治意識成份之歐洲認同觀其本質也出現“多元認同”之趨向。假定歐洲統合繼續邁向經濟、貨幣及政治同盟之道路且其會員國持續增加,則可能另外衍生的關鍵問題便是:此一新形成之政治動物將展現出何種形貌之“認同感”與“歸屬感”?其又行將如何平衡“國家的”與“歐洲的”認同感?或者歐盟將走向一種以國家為基礎而發展“民族國家”型式之歐洲認同感或者在根本上滅絕舊有之國家認同秩序?由此,兩岸的中華文化認同會否出現“台灣的”、“中國的”、“兩岸的”或者“大中國(華)”等等的地域或國家的意識差距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