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的社會認同問題
http://www.CRNTT.tw   2015-11-21 17:41:56
  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的社會認同問題》 作者:余克禮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余克禮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由於台灣島內局勢急劇的變化,台灣部分民眾對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開始逐漸發生了變化,並演變為今天台灣社會的國家、民族認同危機。這是當今台灣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所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而又複雜的問題。

  台灣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與祖國大陸同文同種同宗同祖同源,世代同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何以還會發生國家、民族的認同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複雜的。但是,追根溯源,120多年前中國甲午戰敗,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並被其統治50年所殘存下來的皇民化意識與悲情意識是其重要的歷史根源。

  一、中國社會認同問題的嬗變與台灣社會認同問題的關聯 

  台灣是中國移民開發與建設起來的一個典型的中國人的社會,歷史文化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台灣社會認同問題也是在祖國大陸滄桑巨變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社會認同問題最先是從族群認同開始的,然後生成出文化認同。族群認同是文化認同的基石,文化認同是中國不同族群之間相互融合的發酵劑與粘合劑。正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族群認同與文化認同彼此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凝煉成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與古老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的紐帶,沒有中華文化認同就沒有中華民族認同。而國家主體範疇的政治認同主要包括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都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沒有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也就沒有幾千年來中國大一統的維繫。

  在進入近代社會前,中國主要有族群、宗族、文化等認同,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的問題。在前近代,中國人所認知的是:“天下”即“國”,“國”即“天下”,所謂國家觀也就是天下觀或稱中國觀。“中國”作為具有主權國家含義的專稱始於清代後期,作為近代意義上的國家正式名稱是在辛亥革命後,而在此前漫長的歷史上所謂“中國”,可與“華夏”通稱,曾經是指中原地區、中原王朝,是天下的政治中心、唯一的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貫穿於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之中。因此,在中國古代不存在國家、民族的認同問題。

  中國的近代國家和民族意識、觀念與認同,是在飽受西方列強侵略與凌辱的苦難中逐步形成與凝聚起來的。鴉片戰爭開始動搖了中國人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觀念,感悟到天朝之外還有尚未認知的世界。甲午戰爭的慘敗和八國聯軍的入侵,顛覆了傳統以天朝為中心的“天下中國觀”,喚醒了沉睡中的中國民眾,大批知識分子、民族精英開始為構建近代意義上的國家和民族的意識、觀念與認同而努力。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創建了共和,標誌著中國初步完成了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變,也標誌著凝聚國民意志力的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得以確立。日本對中國亡國滅種的大舉侵略,激發了中國人民空前強烈的民族意志和愛國精神。8年抗戰展現了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取得了近現代史上中國第一次打敗外國侵略者的完全勝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