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潛艦海鯤號。(照片:台船公司提供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3月22日電/賴清德日前與蔡英文總統視察潛艦海鯤號,賴在聽取簡報後表達7艘後續艦應一次做好。對此,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表示,從資源運用與造船產業培植的角度,這種作法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揠苗助長”之虞!
賴清德3月9日與蔡英文總統共同前往台船公司,出席海巡署嘉義級巡防艦第3艘“雲林艦”交船及“台北艦”命名典禮後,也祕密視導正在進行測試的自造潛艦原型艦“海鯤號”。
根據揭仲在《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表示,賴清德的主張,乍看之下可在最短時間內讓潛艦一次到位;但從國家資源運用與造船產業培植的角度,這種作法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揠苗助長”之虞。
揭仲表示,目前,潛艦自造召集人、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所規劃的方案,是將後續7艘量產型自造潛艦,以“3+2+2”艘,或“2+3+2”艘等模式,分批建造。此一規劃,不但務實,也有利於台灣潛艦製造產業的長遠發展。
揭仲表示,若依照“3+2+2”的規劃,台船公司只要投資建造最多3條潛艦生產線,並訓練2到3組合格的潛艦建造人員;且在第一批的3艘完成後,其中1條生產線就可轉成維修線,作為已服役之“海鯤號”與首批3艘量產型潛艦後續的維修與大修之用;等用10到12年完成全部7艘量產型潛艦後,這些生產線和人員除擔任已服役潛艦的維修工作,還可開始進行“海鯤號”和第一批3艘量產型潛艦的性能提升工程;在經過6到8年,完成所有量產型潛艦的性能提升工程完成後,正好可以開始建造新一代的潛艦,展開另一階段的生產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