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鄉村振興中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路徑
http://www.CRNTT.tw   2023-12-04 15:07:14
 
  這些參與鄉建鄉創的台灣隊伍,長期深入鄉村,參考台灣的鄉建理念與經驗,建設成果得到許多居民的認可,甚至成為當地長住的“新村民”,也使村民由此熟悉台灣和台胞。在兩岸建築設計資格證照尚未完全互通采認之下,台灣團隊的成員包括專業建築師、設計師、台師、創業台青等,在實際工作的落地過程必須結合大陸本地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策劃運營團隊的協助,因而在密切的合作之中同時產生融合發展的效果。

  三、台灣經驗對鄉村有效治理的參照與建議

  在鄉村振興的五大目標之中,鄉村治理在“美麗鄉村建設1.0”階段所受的關注,相對於產業、生態、文明面向較少;但在“美麗鄉村建設2.0”階段,“治理有效”勢必成為創新改革的主要焦點,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關鍵。新冠疫情期間,大陸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緊急應變的舉措從國家層面一路貫穿到最基層,充分展現強大的領導力、動員力、組織力和宣傳力,使防疫抗疫取得重大的成功。這次嚴酷的考驗,既顯現基層治理在面對緊急情況的運作速度、強度與韌性,也同時浮現一些需要改善的短板,對於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的成效,提示了努力的方向。

  台灣過去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包括農村建設、鄉村治理的若干經驗,正可提供大陸參考。以下以“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目標為例,探討台灣鄉建經驗對於鄉村振興所具有的參照價值,以及可以探索試行的行動建議。

  (一)思路漸進化  

  公共行政的理論派別,有一種分類是“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與“漸進主義”( Incrementalism)兩種基本取向。理性主義主張公共事務要全盤規劃、找出資源配置的最佳方案,執行時以管理學的“頂格管理”為目標,凡事都要做到“事項最全、標準最高、要求最嚴、速度最快”。反之,漸進主義則是認為在資源欠缺、信息不足、人的能力有限之下,衹能做有限理性的暫時規劃,保留隨時動態調整的彈性,猶如“嬰兒學步”一般,容許試錯與“留白”(暫時不做,留著以後再做),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微幅調整修正,控制每次犯錯可容忍的小損失,避免全盤大錯的沉重代價。

  當前大陸的鄉村治理模式比較趨於理性主義的取向,固然有全盤統籌、目標明確、資源集中、程序統一的好處,但若鄉村基層的實際資源不足與執行能力欠缺,頂格管理反而容易導致衹能應付了事的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因此在治理觀念上,建議加入漸進主義的思維,參考台灣地方自治的經驗,在頂層設計的框架之下,容許較多由下而上的創意發揮,賦予鄉村治理較大的彈性與自主性。在一定風險底線之下,減少一刀切的硬性指標,容許部分自訂績效指標(KPI),局部先行先試,真正落實“一村一策、因地制宜”。考核指標中鼓勵探索治理技術、模式、制度的創新與容錯,首先在鄉村治理中示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二)工具智能化  

  鄉村通常空間較大、居民分散、天然地形與環境複雜,對於治理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不亞於城市;“智慧鄉村”的建設,應與“智慧城市”同步。在包括5G、物聯網的新基建中,鄉村也應藉此優化治理工具,並提升人員的信息能力與素養。例如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河長制、公廁所長制等等,若能善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就可以節省大量人力與時間、提高精確度。台灣將GIS廣泛應用在管線施工、防災、建築廢棄物管理方面,積纍的經驗與成果可供大陸參考應用。  

  鄉村治理的信息化目前已有初步成效,應繼續朝向進一步智能化發展,例如每當發佈新的政務,基層機構經常就配置相應的手機App,對於基層人員固然好用,但是數量積纍龐雜之後就成為負擔與障礙,減低了信息化即時反應的效果。因此,如何打通各種政務App之間的介面、整合各種政務數據庫,也是治理智能化的重要課題。而且,若進一步投入各種數據庫的大數據分析,挖掘有效治理的規律與模式,經由智能運算,自動預判、即時警示並及時解決,更能提升鄉村治理的“智慧”水平。

  (三)資源社會化  

  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對政府的要求不斷提高,可是鄉村治理固然難免人力與經費有限的現實困難,同時也應避免行政組織自然膨脹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因此應該積極運用社會資源,結合社會治理,降低政府的人力與業務負擔,提高財政資金的成本效益。例如,組建村民團隊,鼓勵實質參與,可以參考台灣某些地方試行的“審議式民主提案”,以一定的預算經費交由村民自主決定使用方式,培養村民自我發現問題的積極性,鍛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由自覺、自製、自助到自治。

  一般鄉村不易引進大型開發商或龍頭企業;即使引進,也可能遭遇公共利益與市場利益之間的調和問題。建議儘量借力社會的志願者團體、公益組織,引進志工資源、尤其是社工的專業,共同參與鄉村治理。此外,當代的社會治理,越來越強調發揮“社會企業”的作用,建議善用“企業社會責任”(CSR)興起的世界潮流,交流台灣的推廣做法,支持鼓勵青年下鄉或返鄉創設“社會企業”,以企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創新的公共服務,也創造新型態的就業機會。

  (四)智庫體制化  

  鄉村振興日益受到重視,學者、專家、鄉賢、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過各種渠道提供意見與建議,或成立各種研究鄉建的單位、機構與團體,一時蔚為風潮。如何充分導入、有效運用,發揮這些智力資源的效益,將是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課題。建議將“智庫建設”與“鄉村建設”進行有機的結合,建立多層次、跨界別、有系統、運作有效有序的專家智庫平臺,助力鄉村建設。智庫除了被動接受諮詢,更應主動介入鄉村建設的策劃與評估;智庫不僅產出理論性、規範性、預測性的知識成果,也應以鄉村建設項目的實踐、村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作為衡量智庫績效的指標。  

  建議可參考台灣諸如金門、馬祖、澎湖等地的“綜合建設總顧問團隊”、或各地方“縣市”的“景觀總顧問”制度、或跨縣市的“區域發展合作平臺”等等運作經驗,促進產官學研的融合,使專家智庫成為鄉村治理的長期性、經常性的機制,充實鄉村建設的長效性智力資源,進而探索成為鄉村治理的“內嵌環節”,發揮實質、深入、長遠的影響力。

  四、鄉村振興與兩岸融合發展的前景可期

  大陸雖然一直是農業大國,卻還不是農業強國。整體而言,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中國崛起,鄉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落後,鄉村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等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根據估算,中國即使基本實現城鎮化,仍將有4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未來政策勢必繼續向鄉村地區再傾斜,資金、人才、技術等將進一步加速向鄉村地區流動,大陸的鄉村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期,這也為兩岸合作鄉建鄉創提供了長期的機會與舞臺。

  展望未來,在“新基建”鋪墊的產業與就業新革命之中,隨著線上經濟、AI智造、彈性生產、無人駕駛的蓬勃發展,將大幅降低鄉村偏遠不便的先天劣勢。隨著收入提高以及對疫情的記憶,特別具有分散、安靜、安全、安適優勢的鄉居,勢必越來越成為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要求。而且,在新發展格局中,鄉村必然也必須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消費力支柱之一,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在未來的世界、未來的中國,農業將不再是工業的補充,鄉村將不再是城市的附庸或追隨者,“未來鄉村”必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這是中國的機遇,當然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機遇,可以攜手共同為全世界提供“未來鄉村”的中國方案。

  習總書記說:“我們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夥伴。”閩台合作鄉建鄉創的價值與意義,就在於提供了機會和舞臺,使兩岸團隊有共享發展機遇的新機會,使鄉村振興成為台灣人才(經驗)展現價值的新舞台。這個合作共建共創的過程,可以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交心,共同打拼,成為好朋友好夥伴,進而在兩岸融合發展之中實現心靈契合!

  註釋:

  ①引自人民日報 2022年4月10日報導。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4/10/c_1128546211.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9月號,總第309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