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大陸公布“台獨制裁清單”政治意涵及其影響 作者: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摘要】大陸不久前公布“台獨制裁清單”,可能產生兩種效應,即“寒蟬效應”及“聚合效應”,彼此相互糾纏、刺激。所謂“寒蟬效應”,即遏制許多淺綠及走中間路線的政治人物、企業及學者、新聞媒體要“自我控制”,這利於瓦解潛在台獨支持者使其噤若寒蟬,深恐終身究責追訴。所謂“聚合效應”,即激化更為激進政治行為,大力宣傳“抗中路線”及“聯美抗中”,凸顯其“勇敢台獨戰士”形象,煽動台灣民粹主義及主體意識。本文認為,“寒蟬效應”應大於“聚合效應”,從總體上遏制台獨分離主義蔓延。台灣的兩岸政策須高度自制,儘管大陸當局對蔡、賴仍留有想像空間或者不願激化兩岸敵對而未將其納入台獨制裁清單。民進黨當局的兩岸路線及戰略思維,不應踰越大陸對台政策設定的“底線”及“紅線”,如此方能“避戰”而非“引戰”。
壹、前言
習近平主政以來,對台政策不斷加強“反獨促統”、“融合漸統”的力度、深度與廣度;尤其加強反台獨力度,從反對台獨到處置台獨,再到遏制台獨及挫敗台獨、粉碎台獨,政策語言警告性及強制性越來越強。在反獨廣度上,則從“三個任何”擴充為 “六個任何”,反對任何形式台獨。目前大陸批判民進黨當局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文化台獨及柔性台獨、漸進式台獨;尤其一旦被界定為從 “修法台獨”到完成 “法理台獨”,勢必引發大陸武統威懾及“非和平方式”處理台灣問題。
2022年8月初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致大陸解放軍對台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及全方位圍台軍演,跨越“海峽中線”、進入台灣所謂“領空”“領海”範圍震攝台灣,打破傳統以來兩岸安全心理界限。特別是公布第三次對台政策白皮書,及宣布第二波台獨制裁清單,當前兩岸敵對狀態已處於戰爭邊緣風險,台灣安全陷於明顯而立即危險。為震攝台獨頑固分子,避免其聲勢高漲,大陸當局採取公佈“台獨制裁清單”,希冀產生“寒蟬效應”,制約潛在台獨政治勢力及台獨意識。
2021年11月大陸公布第一波台獨制裁清單,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與外交部長吳釗燮;2022年8月第二波公布宣稱“堅決打擊台獨頑固分子,公佈蕭美琴、顧立雄、蔡其昌、柯建銘、林飛帆、陳椒華、王定宇等為列入清單的台獨頑固分子”。對比之下,第二波公布台獨制裁清單,所涉及層級仍相當高,但涉及人數、領域相對多且廣,涵蓋行政部門(蕭美琴、顧立雄)及立法機構(蔡其昌、柯建銘)、跨越泛綠政黨間(民進黨、時代力量黨)及跨世代林飛帆。
自蔡英文總統執政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加強對台軍事壓力、壓縮國際空間,限制陸客來台觀光、陸生來台就讀規模等。這也激化台灣選擇採取“以牙還牙”反制,全面否定惠台31條、惠台26條及農林22條措施,污名化“名為惠台,實為利中”。因此,當陸方公布台獨制裁清單,我方也可能相應公布大陸“不受歡迎名單”,彼此“以牙還牙、相互反制”,致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難以復歸正常化、健康化交流合作及對話協商機制。
本文主旨在於探究大陸公布“台獨制裁清單”動機、過程及內容,及其政治意涵與產生影響效應。筆者認為:大陸公布“台獨制裁清單”,可能產生兩種效應,即“寒蟬效應”及“聚合效應”,彼此相互糾纏、刺激。“寒蟬效應”應大於“聚合效應”,從總體上遏制台獨分離主義蔓延。台灣的兩岸政策須高度自制,儘管大陸當局對蔡、賴仍留有想像空間或者因不願激化兩岸敵對而未將其納入台獨制裁清單。民進黨當局的兩岸路線及戰略思維,不應踰越大陸對台政策設定的“底線”及“紅線”,如此方能“避戰”而非“引戰”。
貳、公布“台獨制裁清單”之過程及背景
2020年12月16日在國台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華社》記者曾提問:“大陸何時推出《國家統一法》?”此已釋出政治風向球。當時發言人朱鳳蓮回應,“《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是明確的,堅決貫徹執行。將採取各種必要措施,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堅決地粉碎任何台獨分裂圖謀,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此法應會涉及“台獨頑固分子”的相關處置規範。
2021年10月27日在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台灣網》記者提問,有關部門最近或將就懲辦台獨分裂勢力進行專門立法。凡是組織、策劃、實施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行為的“台獨頑固分子”,包括那些操弄“修憲謀獨”和為謀獨打開方便之門的挑頭分子,必將受到嚴懲。因而,近年來提出《國家統一法》芻議及台獨制裁清單名冊,一方面具有加重對台獨人士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則是遏制旨在“改變現狀”的“修憲台獨”、“法理獨立”發生。上述兩次官媒主動提問,國台辦又無公開否認,顯然制定一部完整《國家統一法》應在醞釀及研擬中。在此法律中必然涉及主張台獨違反統一法者相關之法律處置規定。
大陸藉由公布台獨制裁清單,對獨派進行制裁及打擊。2021年11月5日,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首度公開點名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外交部長吳釗燮,為“台獨頑固分子”。此外,也加重對台獨藝人、綠色企業的威嚇懲罰作用,產生“寒蟬效應”瓦解潛在台獨支持者。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給予大陸解放軍理由進行對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及全方位圍台軍演,跨越“海峽中線”、進入台灣所謂“領空”“領海”震懾台灣,打破傳統以來兩岸安全心理界限。緊接著公布第三次對台政策白皮書,及宣布第二波台獨制裁清單,兩岸敵意如螺旋上升。這既會引發“寒蟬效應”,也可能激發“聚合效應”,具有雙面刃特徵及反作用力。
第一波台獨制裁清單共三人,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堃及外交部長吳釗燮。第二波共七人,包括駐美代表蕭美琴、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民進黨立法委員王定宇、時代力量黨主席陳椒華、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
叁、“台獨制裁清單”之特色及政治意涵
首先,處置綠色台商對泛綠政治聯盟支持。8月初浙江省溫州市國家安全局對“台獨頑固分子”楊智淵採取斷然措施,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嫌疑人對之實施刑事拘傳審查。大陸媒體及學界指控其長期鼓吹台獨理念,與他人成立台獨非法組織“台灣民族黨”,以“推動台灣成為主權獨立國家並加入聯合國”為目標,倡議宣傳“公投建國”及推行“急獨”路線,策劃實施台獨分裂活動,涉嫌煽動分裂國家罪。此顯示大陸當局在對待“台獨頑固分子”問題上,其態度非常明確,將堅決予以打擊。
大陸指控具有台獨傾向綠色台商,既要享有大陸對台胞、台商的優惠政策,又要在大陸經商牟利後資助台獨政治勢力,提供其競選公職、助選獻金,以支持其台獨倡議主張與活動。綠色台商既要在大陸營商,又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涉嫌分裂國家和涉嫌煽動分裂國家。顯然,大陸已關注綠色台商,若台商政治傾向獨派,則給予嚴厲打擊;若其回歸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兩岸一國”則給予發展機遇。這導致許多有意經營大陸市場的企業,公開宣稱支持“九二共識”及“一中原則”、“兩岸一國”,藉此尋求繼續在陸經營機會及享有政策優惠措施。
其次,公布台獨制裁清單範圍逐漸擴大化,涵蓋綠色政治聯盟及黨政部門、行政與立法等部門。2021年11月5日公布第一批懲戒名單共三人, 2022年8月16日公布第二批懲戒名單計七人。這十人並非是“台獨頑固分子”名單上的所有人選,還有其他名單赫然在列,衹是暫時沒有公布而已。
復次,懲戒台獨具震撼性極具針對性,藉此產生“寒蟬效應”。第一波公布的台獨分子包括蘇貞昌、游錫堃與吳釗燮。蘇貞昌主張不要修改《公投台獨黨綱》,游錫堃主張台灣正常國家運動、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吳釗燮主張“兩岸兩國論”、“兩岸互不隸屬”。針對列入清單的台獨頑固分子,禁止其本人及家屬進入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限制其關聯機構與大陸有關組織、個人進行合作,絕不允許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以及採取其它必要的懲戒措施,依法終身追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