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文化交流的蓬勃發展,曾經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內涵與標誌。 |
中評社╱題:新對抗下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前景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
蔡英文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堅持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兩岸關係迅速由和平發展,轉變為新對抗。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隨之發生重大改變。短短幾個月,兩岸交流的規模就已下滑至接近李登輝、阿扁執政時期的低水平。
值得重視的是,在兩岸新對抗中,兩岸文化交流的改變將不只是規模的明顯縮小,更重要的是內涵和性質的重大變化。主要是反“文化台獨”將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突出的重點。這是蔡執政後,立即著手在島內搞“文化台獨”的必然結果。兩岸文化交流中,反“文化台獨”是全新的任務,從人們的思維方式到具體的交流形式,都必須有重大的創新。
兩岸的新對抗與兩岸文化交流的重大變化
蔡執政後,兩岸關係在短短幾個月中,就從2008年以後八年的和平發展,迅速轉變為新對抗。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的蓬勃發展,曾經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內涵和標志,而兩岸新對抗的出現,則對兩岸交流帶來了嚴重不利影響。兩岸文化交流在深層次上涉及兩岸政治對抗,曆來是兩岸交流中十分敏感的部分,因而兩岸新對抗必將對其產生全面、深刻的重大影響。不僅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勢頭、規模,而且發展形式、性質,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1、兩岸的新對抗必將導致兩岸文化交流進程嚴重受阻
兩岸文化交流是兩岸交流中重要而特殊的部分。近年來,人們在日益重視兩岸文化交流的同時,普遍對這一交流的推進抱有樂觀態度。人們認為,兩岸民衆血脈相連,具有共同的曆史、相同的文化,因而兩岸文化交流的推進,必然順利成章、水到渠成。但實際的兩岸文化交流推進進程,遠不如人們想像的順利。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兩岸開始交流以來的事實表明,兩岸文化交流雖然有重要發展,但始終明顯滯後於兩岸經貿交流的發展。
兩岸文化交流發展的滯後,是這一交流直接受制於兩岸政治對抗的結果。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兩岸軍事對抗時期,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處於完全斷絕狀態,這是兩岸全面對抗的表現和結果。李登輝、阿扁執政時期,兩岸的統“獨”政治對抗,取代了軍事對抗,兩岸的經貿交流開始發展。雖然李、扁極力“有效管理”,企圖加以限制,但大陸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吸引力,促使台商、台資以各種方式和途徑,繞開、衝破限制與大陸交流,從而兩岸經貿交流快速發展,達到很大規模。但兩岸文化交流嚴格受限,而不得發展。2008年以後八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曆史新時期,兩岸交流蓬勃發展。兩岸經貿交流、人員往來不僅規模持續擴大,最重要的是實現了機制化,兩岸簽訂了23個相關協議。但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經貿交流,馬英九總統八年執政時期,沒有實現兩岸文化交流的機制化。這是馬始終對大陸、對實現兩岸統一,心存疑慮的結果。曆史表明,文化既有曆史、社會屬性,更有政治屬性,所以,兩岸文化交流必然服務於、從屬於,也受制於兩岸統“獨”對抗。
蔡執政後兩岸的新對抗,與李、扁執政時期的兩岸對抗本質一樣,都是嚴重的統“獨”對抗。所以,蔡執政,兩岸交流必將嚴重下滑。蔡置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和台灣民衆福祉於不顧,以建立“不依靠大陸的新經濟”為名,企圖通過“重新審議”已簽訂的相關協議,推動“新南向政策”,爭取加入TPP和RCEP等舉措,對兩岸經貿交流加以控制。由此可以預判,蔡必將與其在台灣島內大搞“文化台獨”密切配合,著手強化對兩岸文化交流的控制、限制。不僅兩岸文化交流的機制化進程必將完全中止,而且對於幾年來持續的民間、自發的文化交流,也將予以強力限制。所以,兩岸文化交流進程必將嚴重受阻,而進入一個低潮期。
2、蔡當局刻意強化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國性”,不斷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岸性”。
筆者在“面對重要曆史節點,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見《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2月號)一文中,明確提出,“兩岸文化交流不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是同一文化內部的交流。”在六十多年來,兩岸一直認同同屬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兩岸文化交流就是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岸性”,是對這一交流的定位,是其最基本的屬性。兩岸文化交流的規則、規範,都必須、也只能依據兩岸交流的“兩岸性”確定,才能保證這一交流持續、健康地推進。
蔡英文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參與炮制並始終堅持的“兩國論”,這是她的理念。“兩國論”的要害是,認為大陸與台灣是“互不隸屬的兩個不同國家”。因此,她一貫主張按所謂“國際規則”處理兩岸交流,即須以“國與國”的關係來定位兩岸關係,並據此確定兩岸交流的規則、規範。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即這樣處理,蔡一直企圖按“國際規則”審議、修改ECFA 。對於包括兩岸文化交流在內的,兩岸其他領域的交流也是如此。所謂的按“國與國”關係處理兩岸交流,將集中於公權力控制的交流部分,即交流的機制化部分。目前,不同領域的兩岸交流的機制化程度差別很大。例如,兩岸經貿交流通過已簽署的23項協議,可認為已經基本實現機制化,但實際上很不鞏固,民進黨一直揚言要以“國際標准重新審議”這些協議;兩岸文化交流沒有任何協議,機制化進程完全沒有進展,蔡必將以“國與國”關係予以定位。蔡強調以“國際標准”制定、審議兩岸交流的協議,實際是民進黨慣用的“一箭雙雕”策略:如大陸拒絕,則正好中斷兩岸交流的機制化進程;如大陸接受,則正好把兩岸關係定位,由“兩岸”改變為“兩國”,從而實現兩岸交流“兩國化”。
蔡執政以來,對於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國化”,已經開始有所動作。7月26日,520後蔡任命的台獨分子、台灣國史館負責人突然宣佈,停止大陸及港澳相關學者前往該館查閱檔案。除宣稱“依法”僅對中華民國國民開放外,還揚言對於以後是否對大陸、港澳學者開放,須按“平等互惠”原則,實際就是按所謂“國際原則”談判。雖然這一事件只是兩岸文化交流中不甚重大的事件,但見微知著,已經很清楚地表現出,蔡當局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刻意強化這一交流的“兩國性”的動向。可以預料,很快將會有更多類似事件發生。
反“文化台獨”將成為未來時期
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
2015年1月後,蔡在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整個過程中,以及2016年1月16日勝選後的相關言論,特別是520執政後的實際行動,都清楚表明,她極力推動的兩岸關係政策,是她精心策劃已久的“和平台獨”政策。這一政策與李、扁時期推行的“法理台獨”政策本質相同,都是以“兩國論”為基礎,制造兩岸統“獨”對抗的政策。但蔡吸取了李、扁公然挑釁大陸,遭到大陸嚴厲打壓,而一事無成的教訓,改為采取“和平台獨”政策,即以“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為主軸,在“不挑釁”策略的掩護下,努力增強台灣島內台獨基礎的政策。因而,未來時期兩岸表面上的、具體問題的統“獨”對抗,可能不如李、扁時期激烈,但深層次的統“獨”對抗將同樣激烈,而且更深刻、更嚴重。其中,蔡大搞“文化台獨”與大陸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就是其重要內涵之一。這一對抗將必然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有充分表現,而且實際上兩岸文化交流就是這一對抗的主要載體。
1、大搞“文化台獨”是蔡推行“和平台獨”的重點之一。
李、扁執政時期,就在台灣島內推行以宣揚“台獨史觀”、實行“去中國化”為核心的“文化台獨”。蔡執政短短幾個月的事實就已經表明,她在台灣島內推進“文化台獨”的力度,以及可以預見達到的廣度和深度,都明顯超過李、扁。這清楚顯示了“文化台獨”在蔡的“和平台獨”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實際上,無論是“和平台獨”政策的“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主軸、“不挑釁”的策略,還是強化台灣島內台獨基礎的目標,無一不與“文化台獨”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所以,大搞“文化台獨”,必然是蔡“和平台獨”政策的核心內涵之一,從而成為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的一個重要熱點,並不可避免地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突出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