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教師面向:在AI的競爭下,必須面對三大壓力,分別是教學壓力、職位壓力、研究壓力。
就教學壓力而言,一般都強調人工智能對教師教學的幫助,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等等。⑩然而,能幫助教師也都可以幫助學生,反而是數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身份的教師要教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的流暢度是無法相比的。反之,教師做到更有效率的教學、更有創意的教學、更有特色的教學,才能吸引學生放下人工智能的方便,步入傳統的教室,學習“新”知。但這是說得輕巧,實踐出來並不容易,而是保鮮的期別很短,這是第一種壓力。
就職位壓力而言,當前的學校一般性的辦法不外按照師生比,確定學校的專任教師的員額,然後各教學單位依規定聘請教師,正常的情況下,一經聘雇則終身任教,直到屆齡退休,是謂之專任;然而在當今社會驟變的時代,加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各種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大大提速的壓力下,一個教師如果自己的知識不能即時更新,教材不能與時俱進,教法不能因材施教,必然無法吸引學生,則學校為自己的聲譽,不可能沒有選擇,為了在法理上,可以立足,不致違約;那麼“專任”聘用改為“專案”聘用,或是其他制度性約束,如薪資的有感提高,都可以確保學校教學和知識的品質,衹要有學校實驗,而且成功,則可以形成新的時尚,建立新的制度,這是第二種壓力。
從研究壓力而言,對教師而言,研究本應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但在契約和時間的壓力下,有可能成為焦慮和病痛的根源;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研究工作的壓力,還可能同時來自自己的學生和人工智能;學生以網絡寫報告,寫論文,交作業,這已經和他們的學習分不開,所以學生可以十分嫻熟、自在地運用人工智能的各種程式為之服務,故而論文的成色、水準不會遜色於教師;其次是人工智能也會經由有心人士加以訓練、引導,提出各種創見,阻斷教師研究的創新能力。換言之,作為教師的研究必須又快又好,這是第三種壓力。
其三是學校面向:傳統的現代化社會裏,學校之於學生一如教堂之於信徒,而教堂的危機來自人口減少導致信徒減少;其次是信徒得到更加方便的信仰得道的方法,在如今的時代,學校面臨的危機亦同,目前在台灣一般的學校,特別是私立大學感受最真切的危機就是“少子化”,於是想盡一切可能,在“紅海”中拼搏,當然這是必要的,但是人口減少是長期不可逆之勢,是以“搶生”終究衹是救“急”之策,難以救窮;更有甚者是這一代生於數字原住民的學生,他們面對學習,其路徑、心態和方法都改變了,有研究顯示了他們的學習路徑:第一他們是在娛樂中學習,學習中需要娛樂。第二他們的學習不再是我們所謂的“讀書”,而是透過影音、圖像,同時學習和娛樂不分的學習模式。第三“網絡”是接近他們,如果不是唯一也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捷徑。第四“共享”是他們的生活常態,也影響著他們的學習。⑪
由於上述的生活常態,養成他們的學習方法是“碎片化學習”,“碎片化學習”(Fragmented learning)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非系統方式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歸納為以下四點,以別於“系統方式”學習,包括了時間、內容、方式和結果,都和系統學習方式有別。
從時間來看,簡言之就是有時間就學,而一次學的時間也不長。
從內容來看,更是以精簡、精要為主,不要長篇大論。
從方式來看,則是採取遇到就學,學夠就閃,不足再學。
從結果來看,他們的知識積纍是從碎片而系統的歷程,因而也是終身學習的過程。⑫
在他們的學習歷程裡,我們幾乎已經看不到“學校”的角色了,所以在新的人工智能的時代,未來大學的改變是對傳統教育本質的改變,特別是對大學作為“學府”的挑戰是極深刻的。
四、未來教師角色與大學功能的自我調整
在上述變化的衝擊下,目前可以看到教育界的焦慮,許多專家也提出不少建言,例如改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思考,目的不外把學生拉回學校,當然,衹要努力,就一定有效果,然而根本性的問題在於長期的應變是教師的角色和大學功能方面的調整:
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調整:
按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三者不論何種,本質上都是將自己以為是的、對的、正確的答案告訴來學之人,然而在“變”的時代,知識上自以為是的、對的、正確的答案又能存在多久,任何科學理論都不可能是真理般存在。所以未來式的大學教師主要的角色:
一是問題的引導者,善於提問,這是人工智能很難掌握的特殊技能,因為提出問題的背後,包含了理解和懷疑,也包含了對理解的懷疑和對理解之外不理解的懷疑;同時提問又是迫使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解答的過程,教師沒有相當的理解是提不出問題的。
二是思考的引導者,相對於人工智能提供現成的參考,學生面對各參考並不容易判定參考答案的價值,甚至難辨真偽,分辦真偽、判定價值,必須自己有思考能力,才能在複雜、多元、變化的情境中,自我尋找並認定何者為最宜策略,思考的引導是使學生用人工智能、而不困於人工智能、永遠成為人工智能的主人的重要方法。
三是成為“終生學習”的身教者,教師無法給答案,無法在知識的廣博和精確方面與人工智能競爭,但對知識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望,對知識的熱情,這是人所獨有的不同於人工智能的被動地、邏輯地接受與學習,教師能成為“終生學習的身教者”對學生有意義,對人類也有意義。
其次是學校功能的變革:
當學校作為人類知識傳遞的“教”的中心逐步弱化之際,它作為“育”的功能依然是無可取代的,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當然朋友不一定在學,然而知識社群不僅是朋友,而是“學術圈”,學校因“學”而聚,為學而集,這裡經常性聚集了學者、學生,形成自然的“學術圈”,提供理性對話的情境,提供知識激盪的場合,所以學校作為“群育”的場所,對教師、對學生都是其他場所無可比擬的。而透過此一功能也必然延伸出以下的功能:
一是學術信息檢證中心,人工智能最為使用者詬病的是假信息太多、太“真”,令人防不勝防,學校既是“學術圈”場所,自然有責任也有條件承擔起“檢證學術信息”的中心,建立起凡由學校檢證的學術信息都是學界可以放心引用的學術論點。
二是學科前沿及跨越研究中心,作為學術信息檢證中心決不是簡單、容易的任務,精英的研究群體,有志成為學者的學生團隊,常常聚會,坐而論道,科際對話,機鋒處處,必然出現許多創新的觀點、創意的想法,因此,必然也成為無可替代的學科前沿及跨越研究中心,為解決學科前沿的難題,填補中國科技的空白,推動學科間的整合,打破學科壁壘,形成新的知識。在“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產生另一副產品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課程的提供,使課程教學成為新的科研成果的第一波“商品”。
三是虛擬與實境人才評量中心,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了人類記憶及重覆的工作,因此,學校對學生的考評工作,也必須從記憶和應變式的考核,改為解決問題式的考核,一般而言,學校可以透過自身比較強大的人工智能電腦,模擬各個專業所出現的各種、各類、各個層次的問題情境,測試應試者如何適用自己的學識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並可以經由人工智能預測其方案和實施的後果。由不同層次的問題測試其能力,從而可以層層提升,以便恰如其分地測試出個人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因此,學校就可以務實地向社會與國家輸送適當的人才,從而學校也可以蛻變為全社會各個行業“優質證照”核發中心,為社會提供可信的人才。
為了配合這些變化,當然學校的組織結構、人事安排、環境塑造等等,也都必須進行必要的、逐步的扁平化改造,以因應變化,適應未來。
五、結語
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大學,後來歷經發展,主要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大學的不斷轉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所以很合理地推論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的興衰標誌着國家人才庫的深度,科學研究的水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究其高等教育的系統設計、結構運作來看,依然是以學校為中心,傳統的課堂式的教和帶研究生做課題的方式培育人才,貢獻社會;此一模式,顯然是以教者為主體去決定學生的需求,此一教育模式的設計,是根源於教者與學生所獲得信息的時間和信息量的差異;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知識上,必須以師為尊。然而,信息改革,特別是AI革命深刻地挑戰高等教育的傳統存在。
兩岸大學在變局下,各自感受的衝擊不完全相同:
台灣的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最深刻的感受是永續經營的困難,大學拼命在生源方面競爭,從而對學生學習模式改變的因應之道,比較欠缺,對未來大學中、長期的變化,注意較少,衹有少數的公立的大學雖有所注意,⑬提出許多以“學習”為中心的新的可能,然而本質上依然希望重塑大學成為“學習”的中心,但這有可能低估AI的衝擊。
大陸的大學基本是公有制的學校,全社會、全行業、全方面都處在變局的考驗之下,大學更應該從容地透視未來,更應該以“改革開放”的氣魄,選出若干學校、院系進行試點式改革,以便總結經驗,面對未來,在大學改革上走出中國式的未來大學之路,才能為民族復興輸送源源不絕的新型人才。
註釋:
①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2023/08/23查閱,https://academic-accelerator.com/encyclopedia/zh/higher-education
②《述而7》
③韓愈,師說
④周慧儀,AI的現在與未來對教育有何影響?,2023-06-26,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i的現在與未來對教育有何影響?/
⑤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
⑥蕭通,國產ChatGPT-百度:文心一言向社會全面開放,2023-08-31,https://www.hk01.com/article/93568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⑦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2023年教育AI的A-Z指南:您需要知道的幾乎所有內容,https://blog.classpoint.io/zh-hant/2023教育-ai-的-a-z-指南:您需要知道的幾乎所有內容/
⑧同④
⑨宗教改革,2023年8月31日查閱,https://www.ehanlin.com.tw/keywordPool/wordPage.html?key=宗教改革&subject=H-HI
⑩小豬老師,探討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中的利弊,2023/05/04,https://vocus.cc/article/6452d7d0fd89780001e7e369
⑪莊書怡,台灣Z世代之手機娛樂行為解密,資策會,2016/05/23,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8857#
⑫田育瑄,“世代小憤青 謹慎不留數位足跡”,〈親子天下〉,2015-11-19,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9063
⑬讓我們共同攜手,一起邁向未來大學的願景──開創未來(Pioneering theFuture),https://www.future.ntu.edu.tw/whitepaper13,台灣大學未來大學臼皮書2021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11月號,總第3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