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提出的兩岸“融合發展”新思路 |
中評社╱題:“融合發展:大陸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路” 作者:王英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在如何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問題上,大陸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日臻成熟的認識過程。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兩岸共同開闢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大陸期待通過擴大和深化交流來推動兩岸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但事實表明,單單依靠兩岸交流來完成這一任務並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必須尋找推動兩岸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新動力、新路徑。而“兩岸融合發展”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一個新思路。該思路標誌著大陸對台政策的新趨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為深刻理解這一思路,並將其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落實好,本文特作如下分析。
通過融合發展推進和平統一的緣由和意義
第一,是在反思過去大陸對台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所作的調整。自20世紀八十年代兩岸開啓互動大門以來,尤其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以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擴大和深化,“一個中國”在島內的市場不僅沒有擴大,反而越來越小。這一矛盾現象深深困擾著大陸官方和學界。仔細研究後發現,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元而複雜的,但其中關鍵的一點是:交流互動雖然可以增進兩岸的利益連結,促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但交流只能增進兩岸各自的利益,呈現出“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的割裂局面,而沒有形成雙方的共同利益,這便是交流的局限性所在。過去我們對此有所忽視,認為依靠交流互動就可以增進台灣民衆的一個中國認同,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但從結果來看,當初的想法未免有些簡單。事實表明,交流對於促進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功效是有限的,只有在兩岸交流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形成共同利益連結,才能更穩固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為和平統一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倘若兩岸缺乏共同利益的聯結,就難以形成雙方的共同認知和政治基礎,也就難以解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乃至未來和平統一的深層問題。鑒於此,大陸的對台政策出現了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的新轉向。
第二,是習近平對台思想達到一個新高度的重要標誌。習近平自2012年擔任總書記以來,先後提出過多個論述,譬如,“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心靈契合”和“兩岸融合發展”等等,在這些論述中,真正標誌著習近平對台思想達到一個新高度的就是“兩岸融合發展”。這一政策理念與習近平先前的三大相關論述是一脈相承的,是將上述三大論述落到實處的重要途徑。首先,它是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要途徑。在兩岸關係語境下,習近平所說的“兩岸一家親”其實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代名詞。“兩岸一家親”固然是天然形成的歷史、文化、血緣關係,但仍需要繼續培養和澆築,否則也可能會淡化。兩岸融合發展就是培養、澆築和鞏固“兩岸一家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理念的重要途徑。很顯然,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可能講融合發展,即使是全天候友誼的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也不會提融合發展。兩岸融合發展這一提法,本身就表明兩岸是一家人;正因兩岸是一家人,大陸才會給台灣同胞讓利,提供資源和機會。其次,它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從“兩岸命運共同體”和“兩岸融合發展”的關係來看,前者是後者的目標指向,後者是實現前者的路徑和手段。反思過去的經驗教訓,打造兩岸命運共同體不能僅僅依靠交流發展,還應增加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只有通過兩岸融合發展,讓台灣同胞優先享受到中國大陸的發展機遇,優先享受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帶來的福利,才能逐漸形成命運相連的兩岸共同體。其三,它是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重要途徑。從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來看,儘管香港已經回歸,但它與內地在心靈上並不契合,這是導致香港社會出現各種沖突和危機的深層根源。習近平在2014年9月26日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兩岸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①從時間節點上看,習近平做出上述表述,正值香港反對派人士醞釀發動“佔中”運動前夕,可見,如何避免在未來兩岸統一後出現類似香港這樣的問題,正是當時習近平在思索的問題。那麽,如何實現心靈契合?答案就是兩岸融合發展。沒有融合發展,兩岸就無法形成共同利益,也就無法做到心靈契合。
第三,是對從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道路的再探索。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陸陸續提出了和平統一方針,並反復重申“我們一定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祖國和平統一”。但是,在如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上,大陸經歷了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一般認為,和平發展是邁向和平統一的過渡時期,但事實表明,情況並不是這麽簡單。台灣方面主張交流互動是為了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與大陸統一,馬英九當局“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就是最佳例證;交流可以擴大彼此利益,但不能形成共同利益,故出現了兩岸越交流,一個中國原則越不被台灣民衆所認同的奇怪現象。對於遏制台獨而言,兩岸交流的確有效,但其對於促進統一的功效並不顯著,所以大陸急需一個彌補兩岸交流短板的新政策。為此,習近平在總結過去對台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先後在不同場合逐漸提出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思路。融合發展是在繼續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的基礎上,通過凝聚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並不斷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的方式,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新思路。該思路是大陸在運用和平手段實現兩岸統一的希望日益減小的背景下,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又一次爭取,是習近平國家統一思想的新發展,必定會為兩岸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注入新動力。
第四,是爭取台灣民心工作平台的新拓展。過去,大陸開展爭取台灣民心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入島”,但這種方式的局限性很大,很容易被污名化,被視為統戰、收買和拉攏,因而他們本能地加以抵制。而且,從這些年惠台讓利的情況來看,受惠者多是中上層資產階級,中下層草根階層沒有獲得多少好處,利益分配嚴重不均,導致了大多數普通民衆對大陸惠台讓利的“無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大陸無法直接在島內開展工作,只好委託給一些自己信賴的政黨或團體,而這些政黨或團體在層層委託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致使大陸在台灣開展的爭取民心工作事倍功半。鑒於此,大陸開始調整工作思路,實現從“走出去”到“請進來”的轉變,將爭取台灣民心工作的場域從台灣拓展到大陸,讓台灣同胞到大陸來就業,參與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並直接獲利受益,如此就可以避免因中轉環節太多而攤薄甚至截留惠利的問題。另外,在台灣同胞融入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他們的發展前途會嵌入到大陸的發展前途中,這樣他們就不會再期待大陸“崩潰”、“解體”了。總之,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拓展促統工作平台的新嘗試,能夠“潤物細無聲”地把台灣同胞納入到一個中國框架之中。
第五,是從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中所得到的反面啓示。香港回歸以來,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質是內地與香港實行“分治”;而分治其實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隔離政策。隔離固然可以防止內地分享香港的既有資源利益,免除香港民衆的某些顧慮,但長期的隔離會固化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差異,強化香港居民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產生“香港只是香港人的香港”的觀念。這種觀念一旦遇到對中央的不滿情緒時,就很容易轉化為分離意識。這正是近些年香港出現“港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國兩制”下,“存異”是必要的,但不能永久性地停留在“存異”這一層面,更好的作法應該是在“存異”的基礎上積極地“求同”,並積極培育、慢慢擴大“共同”,最終消除“差異”。香港在回歸後的一段時間內,中央政府本應該在香港與內地實行“分治”的同時,適時推動兩地向“共治”方向轉化,但我們卻忽視了這一點,所以導致了香港今日的局面。香港的教訓昭示我們,今後處理兩岸關係時應積極地推動大陸與台灣的融合發展,縮小兩岸差異,消弭分離意識。與香港不同的是,兩岸融合發展不能等到兩岸統一之後再推動,在統一之前就要啓動這一過程,要讓台灣民衆尤其年輕人參與到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中來,將自己的命運與大陸的發展連結起來,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
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兩岸關係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兩岸長期的“並立存異”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永久之計,在實施“並立存異”時,一定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適時地鋪設一些向“求同共治”發展和轉化的政策軌道。事實上,大陸早些年已提出要從“求同存異”向“聚同化異”轉變,但對於如何轉變,大陸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答案,如今習近平倡導的兩岸融合發展正是“聚同化異”的重要路徑。
全面理解兩岸融合發展的意涵
能否準確理解兩岸融合發展的含義,對於我們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大陸研究界對於融合發展的解讀有很多,但大多側重某一個角度來闡述。為了更深刻地理解融合發展的含義,筆者從以下五個維度進行系統闡釋。
(一)融合發展的基本要義
第一,從性質上說,融合發展仍屬於和平發展,它是和平發展階段的一部分,而非和平發展階段之外的新階段。筆者注意到,有學者採用“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和平統一”的路線圖來反映融合發展與和平發展及和平統一的關係,將融合發展看作為獨立於和平發展的新階段,筆者不贊同這種理解。融合發展是相對於交流發展而言的,而不是相對於和平發展而言的,融合與交流均是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方式和手段。如果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的前期主要將交流發展作為推動手段,那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的後期則主要將融合發展作為推動手段(當然,交流發展手段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