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李振廣教授(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 秦正陽)在近日舉行的中評“思想者論壇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論文集發布會”上,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李振廣教授表示,中國進入21世紀後在經濟形態、社會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社會轉型與磨合中構建新秩序、樹立新價值觀已經成為迫切需要。社會轉型問題頻出的時代是令人思考的時代,我們要把社會建設成什麼樣,需要學者冷靜地思考。如果說經濟實力是基礎的話,文化影響力就是決定一個國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衡量標準,“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但主流文化價值的塑造離不開國家的主導和推動。在中國崛起的時代,文化價值的重構決定了崛起的質量,決定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
李振廣認為,在歷史的轉折時代,中國經濟重新崛起,前所未有的財富與繁榮使中國社會運作規律發生了根性的變化。進入21世紀的中國,從經濟形態、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結構等方面看,已經告別了延續幾千年的農耕時代,傳統的秩序、價值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在社會轉型與磨合中構建新秩序、樹立新價值已經成為迫切的需要。舊的觀念、秩序,乃至社會結構都在被打破,新時代的價值觀、秩序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還不知道。在當今這個現代化社會,交通、通訊極其發達,人流、物流、信息流極其發達,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超乎了想象,反過來,由人類能力發達而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等等也在反噬著我們這個世界。
李振廣說,文化就是一整套社會行為規範,是可以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和個人行為的價值理念。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需要一種什麼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一種什麼樣的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該思考的時候了。
他指出,在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的時代,一些現象讓人困惑,一方面,整個社會追求的物質化、庸俗化。整個社會有急功近利化的趨向。有一種說法就是“遍地奢華與奇缺的教養”。人們更多地追求物質富裕,而且是無限度地追求,不擇手段地追求。衡量一個人成就和地位的主要標準是金錢,受人追捧的是大企業家、最有錢的人,他們的經歷、成就、言論被奉若神明和榜樣;另一方面,是“去神聖化”。歷史上、思想上的偉人、英雄,不再神聖,現實中曾經神聖的職業:教師、教授、官員、權威、科學家、奉獻者,都已不再神聖,也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尊重。甚至一些自然規律、人類社會基本規律及其建立在這些規律之上的社會價值也不再受到尊重或敬重。人們的敬畏之心淡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