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一個月,走在台北街頭便已能嗅到端午的氣息,步入各大超商或是街邊點心餅鋪,會發現各式粽子早已擺上貨架。
細心留意,風格各異的新式粽子可謂別出心裁:加入鮑魚、蚝幹等高端食材的“佛跳牆粽”,以榴蓮、巧克力、咖啡冰激凌為內餡的“Q彈冰粽”,用綠豆、薏仁、紫米替換糯米的“養生粽”⋯⋯
倘若吃膩了“古早味”,也總有一款新式粽子適合島內民眾。保留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的粽子讓傳統節日添了幾分新意,也更能抓住年輕人的味蕾。
台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應景推出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展出故宮精選的端午相關文物,以“夏日傳說”“重五故事”“收藏端陽”“天中同樂”“鯤島端午”五大主題,揭密端午節和屈原的傳說起源,帶領民眾探索傳統歲時節日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代台灣人怎麼過端午節?台灣知府餘文儀於乾隆年間主修的《台灣府志》在《歲時》篇中記述:五月五日當天,民眾於清晨燃稻梗一束、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饋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