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歷史關鍵時期的“文化中國”與“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tw   2017-08-02 00:34:35
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根
  中評社╱題:歷史關鍵時期的“文化中國”與“兩岸關係” 作者:黃光國(台灣),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前後,台灣政壇上發生了三件攸關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事件,很值得我們詳加分析。首先是蔡英文總統就職周年紀念日,各界都期望她會發表重要的政策聲明,結果她卻選擇“神隱”,不作任何宣示。五二O當天,吳敦義以十四萬票擊敗其他五位候選人,當選國民黨主席,為氣勢低迷的在野黨帶來了一線生機。五二O前夕,由台中監獄保外就醫的前總統阿扁出席凱達基金會感恩餐會,並播放事先錄好的影片,對蔡政府不讓他發言大表不滿。這三件事重疊在一起,顯示出台灣政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轉變。

  意識形態主導改革

  蔡英文原本是富家千金,受李登輝提拔踏入政界,又在各種條件因緣際會之下,意外當選總統。上台後發現民進黨執政人才嚴重短缺,不得不向國民黨的軍公教系統“借將”,卻被獨派政客批為“老藍男”。拼湊出“英金內閣”之後,原本應當步步為營,穩住政局,她卻好大喜功,不自量力,自己披掛上陣,推出一系列以意識形態作為主導的改革措施。

  許多出身綠營的政治人物見獵心喜,紛紛揣摩上意,推出“去孫、去蔣、貶孔、貶鄭”的“去中國化”行動。負責追查國民黨黨產的顧立雄,張牙舞爪,顧盼自雄,假藉“轉型正義”之名,大舉清算國民黨的“附隨組織”,搞得藍營雞犬不寧,人人自危。由林萬億一手主導的“年金改革”,則是以退休軍公教人員作為假想敵,再由一批鷹派綠委充任打手,不時出言嘲諷,製造社會的緊張對立。

  這一年來最離譜的措施,就是由張景森一手擘劃、倉促推出的八千八百億前瞻計畫。這次計畫,不但國發會被晾在一旁,連行政院院會也被排除在決策程序之外。由於軌道運輸投資成本高,經濟回收效益低,台鐵數十年來入不敷出,高捷營運成效欠佳,高鐵還在虧損狀態。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卻任由各縣市提報三十八項軌道建設,4241億元預算,幾乎占此項特別預算的一半。任何人都不難看出:這是替綠營執政的縣市長為未來的選舉“灑錢綁樁”。阿扁執政時,曾經以“平衡區域發展”為名,在各縣市廣建機場與地方文化中心,結果泰半淪為蚊子機場與蟑螂館!現在大小縣市陸續投資軌道建設,面臨台灣人口負成長和高齡化的趨勢,誰敢保證不會重蹈覆轍?

  “民主、人權”的價值同盟

  在這種“霸王硬上弓”的情況下,蔡英文聲望跟著急速下墜。根據《新新聞》與《風傳媒》聯合委託台灣指標民調公司所作執政滿周年民意調查,對蔡英文執政表現,有33.2%滿意、53.3%不滿意,不滿意的民眾比率已經超過半數。若與2016年5月蔡英文就任時調查結果比較,對蔡的施政滿意度減少十七個百分點,不滿意度則增加37%。從去年8月,對蔡政府的施政滿意度與不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後,如今不僅沒有回升,而且愈形惡化。

  阿扁看準了蔡英文的罩門,知道在這個時刻可以對她下手,公然參加席開兩百桌的凱達格蘭基金會募款餐會,坐在主桌,播放影片。事後,司法單位束手無策,許多綠營縣市長也紛紛要求蔡英文:“特赦阿扁”!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不無黑色幽默地說:阿扁在醫學上是個有趣的案例,他的生活能力很差,但講到政治,會讓人覺得,“奇怪了!怎麼這麼精明?”

  在綠營出現裂痕的情況下,吳敦義當選了國民黨主席。他深知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圖結四分五裂的國民黨,設法贏取即將到來的2018地方選舉。如果國民黨不能再度取得執政權,泛藍陣營只能任人宰割,說什麼都沒用。

  蔡英文上台後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主張維護台灣的尊嚴,並矯正經濟上對大陸的過度依賴。她形容新世代為“天然獨”,認為自己擁有他們堅實的支持。她關上了兩岸交往的大門,重創了觀光產業,外交戰線也大受影響,RCEP、一帶一路和TPP之路皆受阻斷,她極力倡導的“南向政策”卻不見有任何進展。蔡英文仍然認為:這是“必要的犧牲”。她要人民相信,“維持現狀”就是很大的善意,北京執卷追問,反而不具善意。台灣只要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高倡“自由、民主、人權”,便可以構築對抗中國的軟長城。如果把兩岸關係放進區域發展的範疇,對台灣的安全將更有保障。

  “文化中國”的出現

  因此,川普上台之初,蔡英文一接上“川蔡熱線”,便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而最近日本同意將其“交流協會”更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更讓綠營人士雀躍不已。

  吳敦義是地方選舉出身,以工於計算選情出名。他以前對於同婚議題表示“毛骨悚然”;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立即轉彎,在臉書上曝彩虹照,祝同婚“會幸福吧”。他明知馬政府時代堅持的“一中各表”不能解開兩岸關係的死結,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仍然“馬規吳隨”。這是面對蔡英文所謂“天然獨”的世代,他不得不作的妥協姿態嗎?抑或國民黨主流的兩岸政策就是“獨台”?

  在這種情況下,學術界人士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堅持“求真”的立場,提倡“文化中國”的概念,從大歷史的角度說明:在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宰制之下,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聯。

  反殖民帝國主義的精神

  在公元一千年之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處於“黑暗時期”,和同一時期的非洲並沒有太大差異。公元第七世紀,回教國家崛起,佔領了耶路撒冷。到了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前後八次(1096-1291)長達兩年,將希臘文明帶回到基督教世界,兩者互相結合,導致後來十四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

  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之後,現代科學開始萌芽。西班牙和荷蘭人為首開始向外探索,進入大航海時代。十七世紀啟蒙運動發生後,歐洲科學快速發展,促進其產業勃興,歐洲國家開始對外殖民。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法、英、美等西方國家紛紛採取殖民帝國主義的策略,向外擴張,尋找市場;德、意、日等國也起而效法,到處掠奪資源,廣納殖民地。

  歐洲把自身想像成為世界的中心,在歐洲之外,則存在著主要是穆斯林的異教徒敵人,或是遊蕩著野蠻人的無主“空地”,例如美洲大陸。當時在歐洲之外,並未建立起現代主權意義下的國家,因此在幾個世紀中,歐洲建立起殖民帝國,歐洲以外的政治實體被排除在國際體系與歐洲公法之外。因為非歐洲地域是“非文明的”,因此只能是殖民地、被保護屬地以及被統治支配的客體。

  從這個角度來看,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使中國免於淪為帝國主義的“次殖民地”;蔣介石領導八年抗戰,即使他在這個過程犯了一些過錯,其歷史功績仍然不容抹滅。鄭成功在明朝末年,打敗作為殖民先驅國家的荷蘭,致力於把台灣建設成反清復明的基地。這樣的功績豈容肆意詆毀?如今綠營人士卻為了推動“文化台獨”,把他們通通劃歸“外來政權”,而展開一系列“去孫、去蔣、貶孔、貶鄭”的行動,其言行之荒謬;真是愚不可及! 

  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統

  今天歐美國家和伊斯蘭文明之間不斷的衝突,說明世界歷史已經發展到“中國再崛起”的時代。從“一帶一路”的擘劃來看,在這樣的時代提倡“文化中國”,還有一層更重要含意。我從1980年代開始投入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後不久,便開始提倡以西方的科學哲學為基礎,研究中華文化傳統,來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並出版了一系列中、英文著作。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書,題為《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黃光國,2017),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回顧並批判台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在過去三十年間曾經出現過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從該書的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過去台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所追求的主體,具有四層不同的涵義。第一是“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第二是作為儒家文化傳統之“研究者”的個別主體;第三則是儒家社會中之“學術社群”所構成的“知識論主體”;第四則是心理學研究對象或“案主”之主體。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目前主流社會科學中絕大多數的理論都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預設之上,而非西方的文化,大多不是“個人主義”,而是關係主義的。倘若我們懂得如何以“關係主義”作為預設,建構理論,我們便可以建構出一系列的“科學微世界”,來和西方“個人主義”的理論競爭,其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擺脫西方學術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中國文化的話語權

  長久以來,由於中國社會科學界普遍只會套用西方理論,而不懂得如何建構理論來說明自己的文化和社會現象,所以習近平主席才會在2016年5月發表談話,要求“建構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他在講話中說:中國已經解決了“挨打”和“挨餓”問題,但是我們還沒有解決“挨罵”的問題。他認為:“在解讀中國實踐,建構中國理論上,我們應當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

  如果大陸的學術界能夠和台灣攜手合作,汲取台灣發展本土社會科學的經驗,兩岸共同打造“文化中國”,則大陸要想達成“建構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目標,最少可以節省十年以上的時間。在世界歷史面臨大扭轉的關鍵時刻,兩岸學術界攜手合作,打造“文化中國”的學術社群,以彰顯中華文化傳統的主體性,如此宏偉的學術事業,既可以提高中國學者對於中華文化在國際學術社群中的發言權,又可以對抗“文化台獨”的逆流,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7月號,總第235期)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