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的涉台論述是其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評社╱題:習近平涉台論述的新兩岸觀 作者:劉國深(廈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前言
大陸各界民眾對兩岸關係問題的認知,來自於家庭、學校、媒體、官方以及身邊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夥伴的傳承和影響,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幾乎所有人都迫切期待兩岸統一。但是,兩岸分離68年以來,台灣問題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大陸自身和國際社會環境也發生巨變,如果人們的兩岸關係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還停留在30年甚至50年前的水準,不僅會影響到人們在兩岸問題上的情感和價值取向,而且還會干擾、制約中央涉台工作創新的步伐。因此,瞭解習近平涉台論述的新思想、新觀念,將有助於我們與時俱進地建構起新的兩岸關係認知體系,更加全面準確地理解中央的對台政策。而隨著大陸民眾在兩岸關係問題上自信和定力的提升,中央涉台工作的輿論環境將更加健康和成熟。
台灣問題認知體系變遷
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快速增長,隨著大陸方面對台灣問題的洞察力不斷加深,大陸對台政策開始不斷出現新思想、新觀念、新作為。人們注意到,近年來台灣問題總體上在中國重大政治議題中的熱度有所下降,大陸領導人在台灣問題上的論述越來越展現自信,大陸涉台工作部門領導人開始更多地致力於讓兩岸民眾有感的兩岸交流實務,不少單方面惠及台灣民眾的政策陸續出台。2014年6月,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第一次赴台訪問,直奔基層和中南部,不再安排政商雲集的台北市行程。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會談,台灣問題幾乎被“遺忘”了。今年11月特朗普來北京訪問,台灣問題在會談中也只是被輕輕帶過,這樣的發展變化引起台灣媒體的注意。對此,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2017年4月14日政治大學召開的“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的台灣對外政策”學術研討會上表示:未來在“美陸台”三角關係上,台灣“邊緣化”將成新常態。對此,華夏經緯評論員袁周也做出了類似的判斷:“在中美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合作的大趨勢、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大背景下,台灣將不得不面對在‚國際空間‛上‚被冷落‛、‚被邊緣化‛的境地”。①筆者認為,台灣問題被“邊緣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美國方面重視的程度、台灣方面自身的表現,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自信心大幅提升了,自主解決台灣問題的能力空前提升。
認真研究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的涉台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大陸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的知識系統和話語系統悄然改變。大陸領導人涉台論述的調整,說明中國大陸黨和政府的“新兩岸觀”已經嶄露頭角,這是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更加成熟和穩健的表現。對於大陸各界人士來說,特別是對於那些時常感歎“這輩子看來是見不到兩岸統一的那一天”的民眾來說,兩岸觀已經到了必須全面更新的階段。
2013年以來,習近平發表了大量涉台論述,我們不難看到他獨特的涉台話語表述。習近平的涉台論述中出現了許多新名詞,如:“獲得感”、“心靈契合”、“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人”、“兩岸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骨肉天親”、“同等的待遇”……這些緊貼民心的政策話語,洋溢著生活的氣息,這與習近平個人獨特的工作經歷息息相關。在出任党和國家領導人之前,習近平先後在福建、浙江和上海工作了20多年,這是大陸與台灣之間經濟、社會、文化交流交往最密切的地區,他在工作中幾乎每天都要處理和台灣相關的事務,接觸台灣各界人士,交了不少台灣朋友。因此,他是一位有著豐富的涉台工作經驗的中共領導人,是歷任大陸領導人中對台灣人的心理、台灣人的需求最有感、最瞭解的一位。這些經歷對他個人的涉台認知形成必然會有一定的影響,正因此海內外台灣研究界都很關注“習式語言”。
我認為,習近平涉台話語風格背後所代表著的,是新時代兩岸關係內外因素變遷後,中國大陸中央領導集體對台灣問題的認知體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習近平從進入大陸領導集體到成為中共中央的領導核心,期間有機會更加系統和完整地學習和掌握中央體制內的涉台戰略策略。習近平的涉台新論述是在繼承中共中央歷代領導人對台論述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新時代中央領導集體涉台思想與時俱進的權威性體現。因此,我們在研究習近平的涉台論述新認知體系時,更要從台灣問題的環境變遷和大陸黨和政府整體對台戰略策略與時俱進發展的角度去領會和把握。
習近平涉台論述與新兩岸觀的建構
習近平涉台論述有關兩岸關係的認知體系最新發展,主要體現在他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的一系列涉台重要論述中。
2013年6月13日,習近平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表示:“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②我認為,習近平的這段講話所顯示出的兩岸關係認知發展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強調“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觀。當前兩岸雙方在兩岸關係認知體系中存在的重大差異之一就是視野與格局的差異。大陸方面的兩岸論述強調大局和整體的觀念,由於台灣政客的誤導,台灣社會已越來越少人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大局,個人利益至上的氛圍十分濃厚,台灣各界對兩岸關係的認知已走向碎片化。習近平將“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聯繫在一起,並強調這是“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最根本、最核心”的價值。這樣的認知告訴兩岸人民,除了個人的、此岸的利益要求,我們還要考慮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兩岸關係不能一葉障目。
第二,強調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一個中國框架”是兩岸關係的“存量”。習近平講話中既表達了“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這一有待解決的政治難題,同時又強調“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兩岸關係的邏輯起點。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決定了兩岸之間現在就處在“一個中國框架”之下。大陸方面堅持一個中國沒有改變現狀,而是維護現狀,維護一個中國的框架並不傷害兩岸雙方既有的利益,更不影響其他國家的利益。兩岸關係的邏輯起點是“一”,如果沒有“一”,就不會有“二”的問題。
第三,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增量目標是“結束政治對立”,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增量目標預留下伏筆。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說:“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③習近平強調的“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對於兩岸各界重新認識兩岸關係有極大意義。可以說“兩岸復歸統一”,無涉領土和主權的問題,而是在一個中國框架存量政治基礎上,如何經由“結束政治對立”,建立起更加和諧穩定的政治新秩序的問題。對於雙方來說,這是減少不確定性,實現共同治理的增量問題。在兩岸現有“一個國家,兩個對立政權”存量基礎上,雙方要追求的增量是:從對話走向合作,從合作走向共同事務合作治理,最終實現兩岸雙贏的目標。
習近平有關兩岸關係政治現狀的論述,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兩岸政治關係的本質,釐清困擾人們多年的問題。海峽兩岸之間存在的問題原來與當年的東西德問題、現在的朝韓問題有著本質的不同;當年的東德和西德以及現在的朝鮮和韓國,他們要解決的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再統一問題。海峽兩岸之間要解決的卻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兩個政權的關係問題。長期以來,兩岸關係認知體系中存在“國家”、“領土”、“主權”、“治權”、“政權”等概念、術語混淆不清的問題,對人們的涉台認知體系造成了誤導。習近平涉台論述有助於“新兩岸觀”的形成,有助於人們透過現象看清兩岸關係的本質。兩岸關係新認知體系的重構將有助於戳穿台灣一些政客多年來利用“兩岸分裂”、“追求統一”等概念術語的模糊性和漏洞,將兩岸關係扭曲為“國與國”、“一邊一國”關係的政治障眼術。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再次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們要注意的是這裡再次明確提到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概念,我們應該據此重新梳理一下“統一”這個概念內涵。我認為,“完全統一”這一概念的背後,是指兩岸之間有些方面是統一的,有些方面尚未統一。換句話說:兩岸目前處於“不完全統一”狀態,有些層面已經統一,有些層面“尚待統一”。相關的提法還有“最終統一”。結合本文前面所分析的習近平涉台論述中兩岸關係存量的概念,我們長期以來對兩岸統一的理解可以進一步細化為“維護領土主權統一”和“追求兩岸政權統一”兩個不同層次的次級統一概念。在肯定目前海峽兩岸領土主權統一、一個國家框架存量的基礎上,我們不否認中國境內仍然存在兩個對立的政權,兩岸在政權意義上尚未完全統一的現實。我們可以進一步準確地將兩岸雙方競爭的政治標的物,鎖定在中國代表權之爭、中國治理權之爭。我們的邏輯推論是:兩岸復歸統一要解決的是兩個對立政權結束對立,實現最終完全統一的問題。從此以後,中國大陸要在全民當中進行新的兩岸關係知識教育,兩岸之間不存在國家問題、領土問題、主權問題。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可以讓關心兩岸問題的民眾放心:在領土、主權意義上,國家已然統一!兩岸之間實質上存在的是治權之爭、政權之爭、代表權之爭,在這個問題上大陸方面早已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李登輝和民進黨人所謂“放棄”與大陸方面爭治權、爭代表權的言行只不過是以退為進的政治鬥爭伎倆,是兩岸政權之爭的延續和新變形。一旦大陸全民兩岸關係知識系統和話語系統完成更新,台獨分裂勢力的偷天換日圖謀將無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