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總體國力已遠非昔日可比,中國已經躍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20多倍於台灣,自造航母、量子電腦、大飛機等突破性進步不斷湧現,也具備了應對、遏制台獨的充分能力與手段。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習近平在全局上提出堅定“四個自信”,在兩岸關係上提出“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進一步明確了實力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的全方位內涵,表明對大陸自身民主文明建設的堅定自信,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目標的巨大信心。民族復興旗幟下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既攜手台灣同胞共同努力打拚,又體現了大陸對自身歷史責任的擔當;在建設好共同家園的使命中,大陸首先承擔“第一責任人”義務,灑掃庭除,以迎同胞。台灣學者對此評價,習近平的統一觀裡,體現了中國傳統“王道”與“德政”思想,③複現出泱泱大國的恢弘氣度與開闊胸襟。
全面貫徹“兩岸同屬一中”
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根本保障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是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內涵。近年習近平的一系列涉台論述與實踐中,反覆重申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動搖;“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堅定意志,也是我們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這種態度和立場,堅如磐石,斬釘截鐵,不容懷疑,不容僥倖,不容挑釁。同時,“只要”能夠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雙方、台灣任何政黨團體同大陸交往就不會存在障礙,什麼想法都可以交流,特別是可以共同對雙方政治關係與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等問題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在“習馬會”、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互稱職銜的聯繫機制都已具體體現,輿論認為體現了巨大的“開放與包容”精神。可見,一個中國原則以“兩岸一中”為中心,以堅持主權領土不容分割與兩岸終必統一、堅持兩岸地位平等並共同構成一中為兩個基本點,原則性與靈活性高度統一,兩個基本點圍繞“一中”形成完整科學的內在機制。
一、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
習近平不厭其煩地強調“九二共識”,它之所以重要,在於其體現了一個中國的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表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係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這個基礎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反之,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盪不安的老路上去。
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企圖挑起兩岸民眾與社會對立,割斷兩岸同胞精神紐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台獨之路行不通。2016年7月,習近平提出對“任何人、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的分裂活動絕不容忍的“三個任何”;至11月,又強化為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六個任何”,並誓言“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台獨”。由此可見習近平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與用力之深。他還提示人們,當前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仍然是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兩岸同胞要保持高度警惕。
二、兩岸同屬一中,相互平等尊重。
歷史上,國共兩黨、兩岸雙方曾圍繞一個中國原則持續博弈與鬥爭。1987年台灣開放返鄉探親後,民間交往中開始衍生出需要兩岸公權力協商解決的問題,也就出現了雙方接觸往來中的身份地位問題。台灣方面曾先後提出“一國兩區”、“一個國家,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等主張。但大陸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基本立場,並力爭早日談判落實“一國兩制”,核心是要求台灣當局“降國旗,去國號,成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國共兩黨圍繞一個中國原則、雙方政治地位的歧義紛爭,曾在較長時期內不能安定兩岸關係,也成為台獨聲浪不斷擴張的客觀環境與藉口。隨著實踐深入,我們逐步認識到絕對的排他無法解決問題,逐漸形成了處理雙方政治關係的新觀念新思維,集中體現為2000年8月中央分管領導錢其琛副總理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領土不容分割。”這實際上吸收了台灣方面《國統綱領》有關“平等”的內容,即“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而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2002年“十六大”上,“新三句”正式納入黨的政治報告。實踐證明,“新三句”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堅持一中的前提下擴大了一中的容納包容空間,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廣闊道路。
“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它求兩岸同屬一中之同,存一個中國含義之異,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精神。它形成時經過兩岸有關方面明確的授權認可;後在大陸寫入十八大報告,在台灣則國民黨寫入政綱;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的“習馬會”上,得到雙方最高層進一步共同確認。
構建穩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框架
為融合發展奠定可長可久的基礎
習近平在“習馬會”中鄭重建議:“兩岸同胞應該倍加珍惜和平發展成果,徹底化解兩岸敵意,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構建穩定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框架。”此前此後,他在分別會見國民黨領導人及代表人士時多次講到: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要勇於面對,彙聚兩岸同胞智慧,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只要有決心有誠意,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關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在馬英九總統當政期間,兩岸兩會進行了多次商談並達成二十多項協議,形成較為成熟的制度和機制。在習近平親自關心下,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起交往機制,並設立了熱線。兩岸還妥善處理了台灣參與一些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最大的亮點和進展是“習馬會”。它實現了兩岸最高層級的成功互動,為今後兩岸雙方的談判協商提供了參考模式,是就雙方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重大實踐與示範。
習近平在談到兩岸協商談判問題時,反覆強調“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增進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認知”,“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框架,在國共兩黨、兩岸雙方長期實踐互動中已經建構起相當的基礎和輪廓,“九二共識”、兩會機制及其成果、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溝通機制、以前的奧運模式及有效處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做法,特別是“習馬會”接觸會談方式,都屬於這個共同構建、雙方接受的框架的組成部分。
需要特別強調“習馬會”在兩岸關係中的里程碑意義。它以一種最簡單也最智慧的形式——“兩岸領導人”的稱謂,化解了兩岸爭執多年的相互定位問題(不定位的定位,一切盡在不言中),實現了“兩岸同屬一中”前提下雙方執政當局最高層的往來互動,並為未來政治協商與政治談判示範了新模式。同時,在民進黨即將上台的情況下,“習馬會”在世界範圍再度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終歸要統一;而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就可以突破以往種種羈絆,走上廣闊道路。同時可見,兩岸關係歷史也是大陸對台認識不斷深化、與時俱進的歷史。“習馬會”與習總書記一系列涉台論述與舉措表明,領導人親身在長期實踐中擁有的對台灣問題的透徹瞭解與深刻思考,已經使對台工作真正達到洞燭先機、自信進取、操之在我的新境界。它也向人們顯示,只要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進而不斷充實與豐富這個框架,兩岸間的所謂“深水區”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所謂“政治難題”已由“習馬會”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
根據十八大報告,除上述就雙方政治關係作出探討和安排外,還包括“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等內容。任務繁重而複雜,但也具備相當的條件與基礎。習近平曾就此指出:“世界上有很多問題,解決起來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只要談著就有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
當前,由於去年以來台灣島內政治格局出現的變化,兩岸關係在相關領域陷於停頓,形勢嚴峻而複雜。但可以相信,任何改變都不可能根本逆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趨向,兩岸關係終究會以合理的方式回歸正軌,終將在習近平確定的路線圖下建構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框架,保障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穩步向前,不斷深入,最終走向和平統一。
注釋
①參見朱松嶺《論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國家統一觀”》,《中國評論》2017年4月號。
②楊尚昆對香港《紫荊》雜誌發表的談話,1990年1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③同上,第66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7月號,總第2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