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兩次執政與兩岸關係變遷的比較研究
http://www.CRNTT.tw   2017-10-07 00:13:10
 
  蔡執政後兩岸已經沒有任何形式的談判,也未取得任何新的交流成果。不僅民進黨完全沒有對兩岸關係將如何發展的規劃和構想,甚至國民黨也說不清楚將來要在兩岸關係上做甚麼?“五項願景”早被束之高閣。雖然民間各種交往仍然繼續,但更高階的目標在哪裡?兩岸其實都在等待觀望,失去了共同的答案。

  思考與結論

  (一)紅綠對抗成為主要矛盾。圍繞是否承認“兩岸同屬一國”的“拉鋸戰”成為兩岸關係的“新常態”。大陸的對台戰略思考必須轉向“反獨優先”。

  (二)不可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期待太高,更不要期待所謂“轉型”。民進黨所有“柔化”、“向中間靠”的調整都是“去一中”的掩護,是為了讓“去一中化”軟著陸。而在綠營堅不承認九二共識和絕不接受“一中”的情況下,大陸也沒有退縮餘地,這就決定了兩岸“拉鋸”的“新常態”將持續很長時間。

  (三)既然是“拉鋸戰”,出現反復即這個階段你拉過來兩步,那個階段他又拉回去一步,是正常現象,不必因此就沮喪自責。就這二十多年的過程論,紅、綠已交手兩個回合,紅拉過來更多些,表現為:(1)綠出現全陣營的從“逢中必反”轉向“友中知中”;(2)現在是紅堅守底線不退分毫,而綠在為趨近“一中”找說法;(3)紅倡導的“和平發展”綠也必須附和。

  但紅得分雖多一些,卻也不能將綠拉過“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分界線,就基本態勢而言仍屬僵持狀態。

  而台灣方面能“以小敵大”,能讓體量巨大的大陸拉不動它,並不在其自身有多大力量,關鍵還在於其背後有西方勢力的援手。從這一角度講,這場較量其實是中國與西方的較量。作為中國的東方門戶,台灣是最早被西方勢力染指的地區,它也是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結合部,因此東、西方兩種文明在這個地區反復拉扯。從荷蘭人佔領台灣到鄭成功收復台灣,構成這場較量的第一回合;日本人據台五十年,標誌台灣再次落入西方勢力之手,(日本雖然屬於東方國家,但它是以“脫亞入歐”的姿態,作為學習西方文明的“優等生”來攻佔台灣。作為“西方俱樂部”的成員,日本與英美也有矛盾;在二戰中被美國擊敗,此後一直追隨美國。)。1945年,台灣重歸中國版圖,當時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是比中共更貼近西方文明的政黨,這是西方勢力樂於支持它的重要原因。但也正因為中國國民黨身上的中國基因,使西方勢力必須扶植一個更親西方文明的政黨與之抗衡,這就是民進黨。

  所以大陸對台戰略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解決台灣問題,而台灣問題的解決將成為中華復興的高峰成就,因為它意味著在中西幾百年爭奪台灣的戰略拔河中,中國是最後的勝利者。

  (四)在紅綠對抗的主旋律下,雙方都要追求理想的、既定的政治目標,大陸要實現國家完全統一、而綠營希望實現台灣法理獨立。但在目前,雙方皆知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並不是以自己的最終目標直接衝撞對方底線,而是先護住自己的底線,以追求“次佳目標”為優先考量。

  大陸要護住的底線是“不獨”,“最終目標”是統一,次佳目標是和平發展,其實質是小火慢燉,久久為功的“緩統”。所以大陸不同意無限期地“維持現狀”,單純的和平也不是大陸的終極目標,只有利於統一的和平發展才是大陸真正的需要。

  綠營要護住的底線是“不統”或稱“事實獨立”,最佳目標是法理台獨即所謂“讓台灣成為真正的國家”;次佳目標是爭取長期執政,在執政時主張“事實已獨,無需再獨”或“以後擇機再說”即“緩獨”。

  綠營希望和平發展能成為孕育“台灣人意識”(區別於“中國人認同”)的溫床,如果有一天台灣能實現真正的法理獨立,那就意味著和平發展的結束。如果沒有這一天就“退而求其次”,讓“現狀”永遠維持,和平成為無條件的價值。

  由於紅綠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緩統”VS“緩獨”,雙方一方面都以各種措施向對方施加壓力,但另一方面也都注意限度、拿捏分寸。這就決定了未來三~八年的兩岸關係可能處在僵持-緊張-衝突但有克制-對抗但無戰爭的狀態。

  (五)民進黨現在主要倚仗的是美國的支持和島內所謂“新民意”的捧場。但民進黨應當明白兩點:(1)美國將越來越“靠不住”;(2)台灣的民意不可能成為台獨的護身符:

  幾十年來兩岸交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由於台灣問題的複雜性,雙方都不能僅僅以己方的民意為支撐去逼對方讓步。大陸領導人要關注的首先是大陸14億人民的民意。體現“一中內涵”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這是大陸14億人民要求政府必須堅守的底線。民進黨曾經以為只要台灣人民選我們執政了,“大陸就會靠過來”,那是徹底打錯了算盤!

  如果一定要講尊重民意、服從民意,那也應該是台灣先尊重和服從大陸的民意,因為大陸的民意承載的是14億人民的心願,是“大民意”,而且在要求統一的問題上是高度一致的。相對而言,台灣則是只代表兩千多萬人的“小民意”,而且是分成幾部分,當前主張統一的雖然是少數,但仍有其代表性;而不願統一但也反對台獨的則佔相當大的比例。

  還應指出,台灣民意是會變的,所謂“天然獨”也會變。台灣有大批的民眾對統一有疑慮,為了抗拒統一而選擇包容台獨或利用台獨,但他們卻未必是“絕對獨”、“理念獨”,當他們發現台獨只能帶來損害乃至災難時,就會轉過來支持統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9月號,總第237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