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共關係可試從“現行規定”實現戰略突破
http://www.CRNTT.tw   2016-03-23 01:23:03
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是民共雙方共同責任
  中評社╱題:民共關係可試從“現行規定”實現戰略突破 作者:張百達(台灣),自由撰稿人

  前言

  1月16日台灣方面舉行的中華民國總統及立委選舉結果揭曉,一如早先預期,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蔡英文以相當差距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從而實現台灣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政黨輪替。同時伴隨民進黨在立委選舉贏得單獨過半席次,2月1日新立院開議,也將實現台灣政治史上首次國會政黨輪替,同時意味過去數十年來由國民黨主導立院場景正式走入歷史。

  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新時代的開始,對敏感脆弱的兩岸關係而言,未嘗不是充滿機遇與挑戰,這需要兩岸政治家共同發揮智慧,一起努力,讓兩岸人民平穩度過眼前幽谷,方能迎向更加平坦開闊的兩岸和平發展新里程。

  解讀2016大選的意義

  這次選舉結果如何定性,將從本質上對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產生重要指標作用。

  儘管選舉最後國民黨陣營為了搶救選情而不斷藉“九二共識”打恐嚇牌,甚至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等藍營人士喊出這次選舉是對“九二共識”的公投,要保衛中華民國。但就結果來看,想藉此翻轉選情的意圖顯然是失效的。

  執政的國民黨將其在台灣內部治理成敗與兩岸關係等同起來的做法,形同試圖綁架北京當局的對台政策,更是窄化、貶低大陸當局“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基本方針政策。如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黨化”或“私有化”,毋寧是不可取的,也深值吾等反思與警惕。

  相對地,儘管有獨派陣營選舉最後也公開呼應藍營前述將本次大選視為對“九二共識”的公投,但綜觀整個選舉過程,從蔡英文本身到民進黨並沒有呼應這樣的訴求,更沒有直接否定“九二共識”,甚至期待雙方對有關歷史事實容有各表空間。

  正如上海東亞研究所章念馳所長去年底在第五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指出,“台灣問題的發展是由台灣內因決定的,並不是兩岸關係和大陸因素決定的。”或者,更精確地說,至少“並不完全是由兩岸關係和大陸因素決定的”。

  像馬團隊核心林益世與賴素如涉及貪腐、油電雙漲、洪仲丘事件、核四議題、苗栗大埔案、馬王政爭、張顯耀案、食安問題,以及不當黨產處理與葉世文貪腐弊案……等導致馬政府及國民黨盡失民心等重大事件,這些究竟與北京當局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政策何干?

  此外,根據1月14日台灣指標民調(TISR)公佈的“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內閣總辭與組閣”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馬總統的不滿意度,從2008年就任,尤其是2012年5月第二任期以來,始終維持在七成左右區間上下波動;至於滿意度則鮮少出現超過兩成以上,最低時甚至僅有11.5%。

  至於行政團隊部分,繼江宜樺院長因2014年11月九合一敗選去職,而由副閣揆接任院長一職的毛治國,其不滿意度從接任時的三成多在過去的一年裡一路攀升,及至選前已近六成;相對的,其滿意度除去年3月曾一度突破兩成外,始終維持在兩成以下,直至這次大選前後。

  尤其,在政黨表現方面,根據台灣指標民調去年12月31日選前封關民調顯示,有關政黨好感度部分,民眾對國民黨的正向評價僅23.7%,負面評價則高達55.9%;相對地,民眾對民進黨的負面評價雖達31.8%,仍有檢討改進空間,但正面評價則有43.8%。若以正向評價減去負向評價,則國、民兩黨分別為-32.2:12(%),即台灣民眾對國民黨的負評價遠高於正評價。

  綜上所述,除蔡英文與民進黨完全沒有將這次大選定位成是對“九二共識”的公投,從上述民調資料顯示台灣民眾對馬總統、行政團隊與國民黨過去幾年整體表現的不滿,加上蔡陣營主打之舉凡年金改革、長照體系、產業經濟、居住正義、食品安全……等民生議題精準切中民心外,更重要的是,蔡以黨主席兼總統候選人身分帶領民進黨回到“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立場,不斷提出致力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期待與決心,期盼民共雙方就有關政治議題能夠秉持“求同存異、相互諒解”精神尋求妥適處理,乃至數次公開表達“願溝通、不挑釁、無意外”的承諾,而非訴求政治光譜上其他冒進主張。

  換言之,台灣民眾在這次選舉選擇支持蔡英文與民進黨,可同視為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支持蔡英文所提出的穩健發展兩岸關係的中間路線。也就是說,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已蔚為超越藍綠的台灣社會主流民意,也是“台灣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北京當局不誤判,不啻將有助提升今後兩岸關係的穩定性。

  民共關係的挑戰與前景

  儘管蔡英文及民進黨贏得這次大選,也希望兩岸關係能夠和平穩定,持續發展,向前推進,但不可諱言,對於北京當局提出的“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的條件說,仍將是民進黨必須面對的嚴肅挑戰,更是攸關其執政後能否維持兩岸穩定,以便能夠更有利於台灣內部各項改革治理的推動。

  惟個人認為,兩岸交流本不應預設任何前提條件,“認同”更非依靠強制力逼迫所能成就,甚至就歷史而言,如當年滿清當局因戰敗而將台灣“割地棄民”予日本在先(儘管非其所願),今日又有何道德基礎或道義立場要求台灣方面(戰敗撤台的國民黨不在此討論範疇)於兩岸交流前必須要先有政治基礎或前提,才願發展建構新的兩岸關係乃至共同未來?但擺在眼前的政治現實,蔡英文及民進黨仍須直視面對,無從迴避。

  然而,正如蔡英文於勝選演說時強調:“在這場選戰中,我曾經多次承諾,將會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做為‘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當選人,我要在此重申,今年5月20日新政府執政之後,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做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我會秉持超越黨派的立場,遵循台灣最新民意和最大共識,致力確保海峽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以創造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福祉。”

  其中,也包括去年12月22日蔡英文出席七大工商團體聯合舉辦的“台灣經濟發展論壇—與未來國家領導人對談”活動所申明的:“如果當選總統,我會致力維繫兩岸關係的穩定和發展。我主張以‘維持現狀’…包括:第一,維持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和中華民國既有的憲政體制。第二,兩岸之間要維持和平穩定發展的關係,未來會珍惜並且維護二十多年來協商跟交流互動累積的成果,並且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之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