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插手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回顧與展望
http://www.CRNTT.tw   2015-10-22 00:13:24
 
  2001年1月小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後,曾一度推行親台政策,諸如推出6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宣稱“全力保衛台灣”等等。但2001年9月的“911事件”後,國際反恐戰爭迅速成為小布希政府戰略的重中之重,中美關係迅速得到重大改善。阿扁的一系列台獨操弄,在導致台海局勢高度緊張的同時,日益明顯地企圖將美國拉入其與大陸的嚴重對抗之中,完全置美國的利益於不顧。2003年以後,隨2004年“台灣選舉”的臨近,阿扁更積極地操弄各種“公投議題”,諸如“新憲公投”、“軍購公投”、“入世衛公投”等等,與小布希政府的利益衝突日益尖銳,以至於小布希本人稱阿扁為“麻煩製造者”。在2004年3月“台灣選舉”之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小布希政府的高官們,紛紛密訪台灣,申明美國立場,對阿扁施加壓力,要求其取消“公投”,或至少更改“公投”題目和措詞。最終雙方勉強達成妥協,阿扁堅持進行“公投”,但將之調整為“和平公投”,對其措詞也有調整。最終,阿扁利用“兩顆子彈”事件,以0.2%的差距勝選而實現連任,但所謂的“公投”卻沒有通過。投票日後第三天,小布希政府低調宣佈接受阿扁連任的“選舉”結果。

  小布希政府插手2008年的“台灣選舉”

  阿扁2004年3月贏得連任後,台獨氣焰完全沒有收斂,而是更加囂張。從2004年6月開始,阿扁、呂秀蓮、游錫堃以及李登輝大肆散佈關於“正名”、“制憲”的台獨言論,諸如“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施政主軸“就是落實台灣主體性”、兩岸最好像冷戰一樣有“恐怖平衡”,以及“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等等。2006年1月,阿扁拋出“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廢統思考”,後在美國壓力下於實施時改稱“終統案”。2006年9月阿扁宣稱,修憲須考慮處理“有關領土範圍的規定”。2007年3月阿扁提出“四要一沒有”,即“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台灣沒有左右的問題、只有統獨問題”,完全背棄了其2000年5月做出的“四不一沒有”承諾。2007年6月阿扁公開提出,將於次年“台灣選舉”時,舉行“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之公民投票”,即“入聯公投”,並於7月正式向聯合國遞交了“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申請書,在2008年3月“台灣選舉”的同時,舉行了這一“公投”。阿扁在其第二任期推進“法理台獨”的倒行逆施,遭到大陸強有力反制。2005年3月大陸通過並實施“反分裂國家法”,賦予反台獨、反分裂鬥爭以國家法的高位階法律地位,在國際上有效地進行反台獨、反分裂鬥爭,不斷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特別是大力強化對台軍事鬥爭準備,成效卓著。在這四年中,台海局勢始終處於高度緊張之中,甚至出現大陸可能對阿扁進行“斬首行動”的傳言。

  在阿扁第二任期中,美台關係嚴重下滑,小布希總統及其政府高官,多次公開指責阿扁“違背承諾”、“不負責任”、是“麻煩製造者”等等,以至於美、台雙方都有不少人認為“美台關係近於破裂”。主要原因首先是,美國深陷伊拉克與阿富汗兩場戰爭,阿扁在台海製造事端,不僅將把美國拖入新的更大麻煩,而且也導致中美衝突,必將嚴重損害美國利益;其次是,阿扁出於自身政治算計,一再背棄對美國的承諾,置美國的利益於不顧,導致小布希政府與其的政治互信蕩然無存。所以,到2008年3月“台灣選舉”之時,小布希政府必然支持被他們認為“政策具有可預見性”的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總統。在競選過程中,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為民進黨攻擊馬英九總統的“綠卡事件”解套,只是一個不大事件,但表現了對馬的支持。

  奧巴馬政府插手2012年的“台灣選舉”

  2008年3月的“台灣選舉”,實現了台灣的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總統勝選,認同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由此,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四年中,兩岸建立了基本的政治互信,台海緊張局勢基本緩解;兩岸經貿交往合作、人員交流在實現機制化,簽訂19項協定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已達到很大規模;大陸對於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表示了善意的理解,逐步有所放鬆。總之,兩岸關係進入1949年以來的最好時期。

  馬英九總統在台灣執政後,美台關係較快得到修復。首先,馬英九總統的兩岸關係政策以及其它對內對外政策,具有較明顯的穩定性、連續性,因而被認為是“可預見的”,美台互信得以重建。其次,馬英九總統改善與大陸關係,不與大陸對抗,而是積極推進兩岸交流、交往的兩岸關係政策,有利於台海和平穩定,符合美國利益,受到奧巴馬政府肯定和支持。所以,2012年“台灣選舉”的競選開始後,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儘管聲勢很大,一度似乎有勝選的希望,但她在兩岸關係政策方面,堅持民進黨一貫台獨立場,只是企圖以空洞、抽象的論述“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等予以掩飾。這招致奧巴馬政府的懷疑與擔心,認為如民進黨重新執政,台海局勢將重陷緊張。在蔡英文2011年9月訪美後,奧巴馬政府以在媒體放話的方式,公開表示了他們的懷疑與擔心,對其勝選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奧巴馬政府採取了一些支持馬英九總統的措施,如提高訪台官員級別、給予台灣民眾訪美免簽證待遇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馬英九總統勝選。最終馬英九總統以80萬票差距勝選。但這當然並不只是因為得到美國支持。

  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的歷史回顧

  以上對於1996年以來五次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的分析表明,儘管這五次插手的直接原因、形式、力度,特別是影響各不相同,但在深層次上顯示了幾個值得重視的結論。

  美國五次插手“台灣選舉”的過程,越來越清楚的顯示了,企圖通過美國插手,保持台海和平穩定,維護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根本利益,是美國插手“台灣選舉”的直接目的。如果說克林頓政府插手1996年3月的“台灣選舉”,直接目的並不清晰,甚至還很混亂,既要“保護”李登輝以“支持台灣的民主”,也試圖保持台海局勢和平,但這兩個目標相互矛盾、抵觸。事實證明,此後十二年的台海緊張局勢,很大程度上與1996年3月克林頓政府“保護”李登輝相關。因為李登輝、阿扁等台獨頭面人物都認為,美國一定會“保護”他們。克林頓政府目的的混亂,反映了當時他們對兩岸關係、中美關係認識的模糊。但以後四次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的目的,越來越明確地聚焦於維護台海和平。事實證明,這一目標符合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根本利益。這一目的的確定,表明美國政府,無論是民主黨政府,還是共和黨政府,對於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對於中美關係,都有了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1996年3月以來的事實表明,美國政府插手“台灣選舉”,能否有效遏阻台灣島內台獨勢力的發展勢頭和影響,是能否在“台灣選舉”中,甚至其後保持台海和平的決定性因素。如前所述,1996年3月克林頓政府插手“台灣選舉”,為李登輝提供“保護”,使其在得以繼續執政的四年中,肆無忌憚地推進台獨政策、拋出“兩國論”。此後,阿扁相繼執政八年,雖然推進台獨的心情同樣急切,但實際的氣勢則明顯不及李登輝。這固然與大陸卓有成效的反台獨、反分裂鬥爭直接相關,也與小布希政府在“台灣選舉”中對阿扁台獨言行相應的遏阻行動有不可忽視的聯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