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志懷 |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電(作者 周志懷)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實現歷史性握手,並就鞏固“九二共識”、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民族復興達成積極共識,掀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習馬會”揭開了兩岸領導人實質政治對話的序幕。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海協與海基會協商,到去年初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兩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再到兩岸領導人直接面對面交流溝通,表明兩岸交流互動層次已從早期的經濟性、事務性商談,逐步過渡到主管部門間的政策性對話,又進而提升到領導人政治對話的歷史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0月曾表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習馬會”的實現,表明雙方對兩岸固有的政治分歧,都有務實面對的心理準備,因為會面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重大且敏感的政治問題。此次會面所談到的“九二共識”內涵與兩岸關係定位、台灣的國際空間、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以及台海安全等問題,雖然不可能馬上解決,但雙方通過領導人對話,可以增進彼此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尋求解決辦法。
新加坡模式成為兩岸溝通對話的重要選擇。“汪辜會談”22年後,新加坡再度成為兩岸均能接受的會面場合,從而形成兩岸高層互動的重要模式。新加坡模式的主要內涵有三:一是新加坡、“汪辜會談”與“九二共識”三位一體、水乳交融,在連接兩岸對話過程中所彰顯出的象徵意義與作用難以替代。二是妥善解決雙方身份與稱謂問題,沒有主場與客場之分。三是新加坡作為第三地,採取的只是不介入、不干預、不參與的“三不政策”,僅為兩岸提供地點。首次“習馬會”後,領導人會面常態化問題已浮出水面,但在兩岸政治分歧一時還難以解決的情況下,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都還存在相當大的障礙,並不具備條件。在這種特殊需要下,新加坡模式仍可繼續發揮獨特優勢。
兩岸關係發展可望進入雙軌推進階段。如果兩岸領導人會面能夠順利實現制度化,兩岸關係發展將由過去的由下而上的決策機制,發展為與由上而下相結合的的雙軌推進模式,頂層設計的功能將會更加突顯,一些阻礙兩岸關係的問題可能迎刃而解,決策過程的扁平化將會加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正如馬英九總統所說,如果建立領導人會面機制,“高層永遠有機會在關鍵時刻表達意見。”
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空間將會得到進一步拓展。2012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兩岸可簽訂和平協議、構建和平發展框架後,探討兩岸和平協議所遇到的一個重要難題,就是商簽主體問題。兩岸此次分別以大陸方面與台灣方面領導人會面,為兩岸在條件成熟時,達成並簽訂和平協議增加了想象空間,提供了完全可資借鑒的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岸領導人會面中再度向民進黨伸出橄欖枝,希望台灣各黨派、各團體能正視“九二共識”,提出“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內涵,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劃出了民共兩黨交往的政策底線。民進黨應順勢而為,摒棄台獨路線,改變“逢中必反”策略,務實調整兩岸政策,才能共同參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共享和平發展成果。否則,“習馬會”的上述所有成果勢必要斷送在民進黨手中!
撼動兩岸與全球的“習馬會”,為研究大陸對台決策模式者提供了一個經典案例。正如台灣媒體所言:“習近平是一個經常被人猜錯的中共領導者,他保持著某種奇異的冷靜,讓敵人低估。最後他只輕輕一收,成果盡入囊中”。敢於打破傳統與慣性思維,逆向操作,著眼長遠,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變不可能為現實,兩岸關係的機會之窗才能不斷向我們打開。
(作者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