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太湖周邊的“蝶變”,也正在由南而北、自北向南地改變著江蘇和浙江兩省的經濟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和浙江各自以集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為主驅動力,分別創造了“蘇南模式”和“溫台模式”,引領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如今,隨著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工業發展模式異軍突起,這兩個製造業大省也開啟了挺進“製造業2.0版”時代的征程。
專業人士認為,無論是江蘇的大國企製造業,還是浙江的中小型民營製造業,長時間以來都擅長於純製造領域,產業結構以“橄欖型”為主,即重視生產環節,而輕研發和銷售兩端,訂單結構以貼牌加工或簡單的研發加工為主。“2.0版”的製造業更接近“啞鈴型”結構,即更重視前端的設計研發和後端的個性化銷售以及售後服務環節,工業生產利潤值將明顯提升。
位於蘇北的徐工集團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這家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頭兵企業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主機銷售量和去年同期比增長了70%以上,出口全線飄紅,增長也遠遠好於同期。
比數據增長更讓人期待的是,這家有著70多年傳統製造歷史的“巨無霸”成功“大象轉身”,建立起了自己的現代化服務平台,包括對全國2萬台機器進行24小時遠程監控和動態管理,為30萬用戶提供智能升級服務;在已建成的4個大型智能化製造基地內,智能製造設備占比達到80%,有效提高了企業的柔性生產製造水平和生產效率……徐工集團副總經理孫建忠說,“只有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才能在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實現脫胎換骨的轉型升級。”
江蘇省經信委統計顯示,目前有超過300家世界500強企業集聚蘇南,其中大部分集中於製造業。在給這些500強企業做配套和同台競爭的帶動下,江蘇一批本土製造業企業提升明顯。
2016年,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在內的蘇南五市成為我國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江蘇省專門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對上述每個城市安排5000萬元的專項支持,如對省級優秀示範智能車間、符合條件的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給予獎勵,對收購國外研發機構的企業,則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