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讀書至樂,教子至要……”對於浙江永康古山鎮胡庫村文化禮堂的講解員胡貽甫來說,這段出自《胡氏家訓》的文字再也熟悉不過。每每有客來訪,胡貽甫總是在文化禮堂對著胡公畫像把《胡氏家訓》念上一段。
新華網報道,近年來,永康市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載體,重構鄉村精神文化地標,讓農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挖掘特色,打造鄉村文化新地標
永康芝英鎮前陳村文化底蘊深厚,村中不乏吹拉彈唱的好手。但是,過去由於硬件設施不足,群眾文化活動缺乏場地,難以“登堂入室”。2015年,該村自籌建起了足以容納三四百人的“舞台劇院式”文化禮堂,並辦起了“村晚”,所有節目自編自導自演,還吸引了附近七八個村的鄉親前來“文化走親”。
“建禮堂前,一些村民覺得沒用;禮堂建好後,村民有事沒事就愛去轉轉,經常還會有村民主動跑來問‘下次什麼時候活動?’”前倉鎮世彰村文化禮堂管理員王銀兒感觸很深,如今兼任該村“村晚”總導演的她更是成為了村民眼中的“紅人”。
逢年過節,遍布永康文化禮堂已成為村莊最熱鬧的場所,各具特色的文化禮堂,成為鄉村“新地標”。
綠水青山,白牆黑瓦,文化禮堂優雅而大氣。禮堂、講堂、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等兩堂五廊是“標配”,永康各村還根據自身特色,新拓展出善行義舉榜、家風家訓廊等更多的“高配”,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彰顯濃鬱的本土文化。
四年來,永康市級財政已投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資金1500餘萬元,鎮級配套投入1000餘萬元,撬動農村自籌資金超過3500萬元。
一座座捎著家常味、帶著泥土氣的文化禮堂,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已然成為人們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凝聚鄉心的核心,是名副其實的鄉村“精神文化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