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濾墻”?3月24日,記者在現場見到了“廬山真面目”。當天下著雨,上塘河的水稍顯渾濁,10排藍色的浮箱漂在河面上,分成左右兩組交錯分布,每組浮箱有2米寬、15米長。乍一看不起眼,可玄機就深藏在水底下。
“浮箱裡設置了海綿狀的聚氨酯多孔填料,表面有很強的吸附能力,能對水體中泥沙、顆粒物、懸浮物質進行過濾、吸附;同時,微生物生長在填料上,可形成生物膜,降解水體中的污染物;下面還有曝氣增氧裝置;投放的菌種,還有生物氧化作用。”陳學群介紹說,通過一系列反應,能有效地降低氨氮、COD等指標。
今年2月中旬,生態濾墻開始運作;3月6日監測水體時,氨氮指標已明顯下降,從劣Ⅴ類提升到Ⅳ類水,才大半個月就見了實效。“生態濾墻對氨氮削減率達30%,說明下對藥了,當然這也離不開上游治水的功勞。”陳學群說,今後在生態濾墻四周還將種上水植,這樣治水既能出成效,又能出景觀。
上塘河水質的好轉,沿岸村民都看在眼裡。“河裡又出現了小魚小蝦,村民又能釣魚了,都很開心。”萬雪良說,如今這條河正在逐漸變回兒時記憶中的面貌。
成立12人專家治水服務隊
為基層剿劣“把脈開方”
“生態濾墻”只是專家治水服務隊開出的一個“藥方”,自今年2月以來,這12個專家都奔赴在治水一線,為基層治水提供技術指導,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
“剿滅劣五類水,基層幹部也很努力,但他們欠缺專業技術,有勁使不上,甚至走彎路,急需專業領域的專家。”宓肖明說,縣市面對的主要是小微水體的治理,本地專家有技術又接地氣。
“治水就是個技術活。”宓肖明說,這12位專家都是環保、水利、住建、農經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各有所長,覆蓋剿滅劣Ⅴ類水所需的各個領域。比如,水利專家擅長如何調活水體,農業專家擅長處理農業面源污染,住建專家擅長網管設計等,真正實現“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